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精选8篇)。
课件之家编辑精心推荐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准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是每位老师的本职工作和任务。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希望大家喜欢本文!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1)
《四边形》一课是一节概念课,同时这又是一节操作性很强的课,学生通过操作能进一步理解、巩固概念。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直直的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观察、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数学活动把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
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1、关注生活经验,提供感性材料。
2.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我觉得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需要自己不断努力:
1、在这次教学中,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但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发表自己看法的空间,过多地牵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有几种不错的分类方法没能在课堂上得到展示。
2、面对学生的生成,课堂的应对能力还不强。整节课学生的交流、发言都比较积极,可是在分类这一环节中,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当学生的分类方法正是我所期望时,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听懂了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2)
教学心得《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9页~100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计算1减去一个分数的计算题。同分母分数间进行的加减运算,学生容易掌握,但是用1减一个分数的情况难以理解。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这些内容设计教学和练习,学生学得较好,基本上掌握了所教内容。现就本课教学有如下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把目标定位在理解分数意义,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努力实践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
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主题图和课件直观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算理,如:在计算2/8+1/8=3/8时我采用动画,把2个1/8和1个1/8合并到一起,就是3个1/8,学生很容易就概括出算理。在计算5/8-3/8时采用动画从5个1/8里去掉3个1/8,还剩2个1/8,就是2/8,学生很容易就归纳,总结出算理。整堂课形象直观,降低认知难度,学生容易理解。
本节课我也十分注重进行实践操作,我让学生用准备的纸折一折,涂一涂,来巩固算理。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很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3)
新课标效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课堂上即时生成有多种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学生采用以下这两种分法: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这种分法需要分三次,体现在竖式上也很麻烦。)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这种方法只要分两次,能与除法竖式的演算过程结合起来)。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没有评析A种,直接讲解B种方法,进行演示竖式,少部分学生只是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模仿着学,造成独立练习时脱离直观操作与教师指导显得无从下手。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4)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广角》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有序思考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如何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衣服卡片、数字卡片来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清晰、有条理的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力求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本节课让小组的同学交流,你是怎样搭配衣服?用“7”“3”“9”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学生在积极、活跃、自由的交流氛围中,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个体的经验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交流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③联系生活——让学生“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通过衣服、早点的搭配、路线图、开密码锁、参观顺序等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数学广角》
——《有序的搭配》预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培养学生初步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条理地全面思考问题,经历探索简单的排列组合过程。
教学难点:
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衣服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激趣。
2、课件出示衣服图:两件上衣、三件下装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可能猜测:生:4种
生:5种
生:6种
……
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1、衣服的搭配问题。(例题1)
学生操作摆衣服卡片,说说最多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
2、早点的搭配问题。
课件出示点心图。
引导学生思考:
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
两种饮料与四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两种饮料与五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三种饮料与五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3、行走路线的问题。
课件出示路线图
小组讨论:从乐乐家去动物园一共有几条不同的路线?
(学生汇报交流)
3、开密码锁问题。(例题2)
出示密码锁
学生猜测密码可能是几?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开锁方案)
展示开锁方案
三、拓展应用,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动物园:要参观海洋馆、大象馆、熊猫馆有几种不同的参观顺序?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
《有序的搭配》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广角》的知识,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全面思考问题。本节课以乐乐去动物园为主线,通过衣服、早点的搭配,路线图、开密码锁,参观顺序等情境创设,学生在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这些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清晰,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为学生提供了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在交流活动中,学会表示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通过教学发现我对本节课的课堂生成预计不足,学生一下子就能算出衣服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今后如何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还要多下功夫。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快速正确的估算。
本节课始我首先复习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问题,让学生分析此题选择什么方法比较合适,不仅水到渠成的引入新课的教学,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新知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由于他们之前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因数都估近似数”的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学生很快就发现还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因素估成近似数”,只要便于口算就行了。
“估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我还增加设计了应用估算的解决问题,学生反馈效果还不错。相信,只要我一直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一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6)
今天听了冯老师《时、分的认识》一课,课后我对这节课作了一番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重、难点突出。始终能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小时、分和秒,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轴"为思想,并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习新知服务。又例如:让学生知道1时=60分这个时间进率出是比较难的,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物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从而抽象出时与分的进率。
教师把1小时的持续时间与学生日常活动的时间体验建立起联系。例如:教学"认读整时刻",教师让其他的同学出说一说,通过多提问,多回答,给全体同学加深了印象,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学中,教师采用放手让学生尝试用汉字写整时刻的方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学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出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例如教学"认读几时几分"教师先拨整时刻,问:"这是几时?"生答:"11时。"师再将分针往前拨到4,问:"这是整时刻吗?"生答:"不是。""那是几时多?""11时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时针刚走过去时11,还没走到期12,所以是非曲直11时多。紧接着展示课件"10时15分"的钟面,问:"这个钟面是几时多?""10时多""多多少分?"学生自然而然去观察分针走到数字几,后答:"10时15分"这样的教学分散了难点,并通过点拨、观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难点。
2、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3、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由于本课教材知识点多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在教学中教师实施练习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重点突出。例如新课教学中,体会1分的持续时间,开展口算游戏,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而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先设计了看钟面写时刻;再设计找相对的闹钟练习;还设计了师拨钟,生抢答,师说时刻,生拨钟。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还动脑,由浅入深,最后还设计了很生动的小组竞赛,学生的兴致更加高涨,掀起了学习的更高热潮。在结尾部分,教师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再产次巩固本课内容。
4、谈教学的不足。
本节课,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病,例如由于本课知识点多的缘故,教师授课一个环节紧跟一个环节,非常紧凑,有些赶的感觉,于是在忙中就出现了一些错误。例如在教学读写钟面的几时几刻,因为前面的知识用的时间过多,所以在教授这一环节时,时间紧,教师仓促的讲解,此处难点讲解不够深入,从而达不大预期的效果。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7)
“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整节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充分感受理解周长的含义。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材料,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合理的补充了新的信息资源,并改进了信息资源的呈现形式。本课通过测量腰围、蚕宝宝围绕桑叶作运动,初步感知蚕宝宝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树叶一周的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此外,还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反观教学过程,旨在突出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2、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可以设置几个学习活动,通过描一描、画一画、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周长,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建立周长的概念。
3、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曲线图形的周长是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找出测量树叶的周长的一般方法:可以用线围一周,这条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讨论三角形的周长如何计算(三条边的长度之和),长方形或四边形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然后口算它们的周长,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为以后的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深化认识,拓展延伸。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通过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巩固周长的概念,逐步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用转化、平移的方法来解决较难的问题。
总之,惟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周长”,经历一种生活体验,才能让学生对原来所认识的“周长”达到真正的“数学抽象”,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我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含义。而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中学生“体验”的价值所在。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简短(篇8)
本节课我由一组填适合的长度单位引入新课:
1、一棵大树高14()。
2、粉笔长约7()。
3、有地区上个月一次降雨量达18()。
4、课桌长6()。
前三题学生很容易就填出了适当的长度单位,但在第四小题时,学生就很快发现选用前三个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有个别学生说:“用分米”,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时,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的教学中。这一导入的设计充分向学生渗透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数学运用生活”这一理念,又为学生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比一比——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建立1分米长度的概念和感受1分米=10厘米;再通过量一量——量课桌面的长和宽等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最后通过找一找——找身边大约是1分米长度的物体,进一步巩固所建立的概念。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设计了许多的实践操作活动,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分米长度单位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巩固练习中,除了完成书中的基本练习后,我还增加了思维拓展题:一根绳子长4米,剪下同样长的3断后还剩下190厘米,剪下的每段长多少厘米?学生由于有了书中练习一第6题的基础后,有近1/4的学生解答出来了。
当然,本节课由于组织测量的活动比较多,所以在组织教学方面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影响了后面作业量的时间;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还要加强对测量方法准确性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