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课件资料 > 导航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9-20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篇五)。

从学校到职场我们离不开各种文章的撰写,写作遇上困难不妨“求助”范文模板。借鉴好的范文,可以节省我们很多写作时间,书写范文具体要落实到什么层面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篇五),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这篇精选文章将着重探讨“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篇五) ”的重要性和价值。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学之中所必须的。编写教案不能有千人一面的固定模式,而要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请掌握本文中的方案和策略!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借班上课,上完后感觉自己前半节课发挥得不如后半节课,不过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交换律对减法、和加减混合的应用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从学生以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理解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提出除了帮助我们验算外还有什么强大的功能!接下来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进而发现还可以使减法简便,加减混合简便!使交换律得以推广!

听完课后,赵老师没来得及喝水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了评析。

赵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质,作为骨干教师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晰!

同时赵老师提出这节课可以从经验拓展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实例入手,从道理上理解“交换”,如8+74+2、想:原来有8本作业,先拿来74本又拿来2本,我们可以这样,先拿来2本,又拿来74本,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这样想公交车原来有35人,下去17人,上来了5人,可以这样想有35人,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7人。这样的结果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人数是一样的。结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从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学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学生举例少了点,这样总感觉形式上稍多了点,另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赵老师提出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例。也鼓励我们多去看看名师的课例。

从第一次听课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导,指出“苹果”的贯穿,课堂练习的量,今天得到赵老师的指导,自己感觉收获很多,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从备课到上课,用了两天的时间,昨晚还熬夜制作课件到11点多,虽然累,但自己有了收获,此时感觉一切累都值得!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2

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在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性和结合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

成功之处:

1、整合教材内容,便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以往教学中,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按部就班,首先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再进行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最后对比加法、乘法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虽然感觉教学有条不紊,但是总感觉缺失点什么,总感觉有这样一双手在禁锢自己的思想。如何让教学更能适应新形势下课改教学的要求,以学生为本,顺应学生认识发展需求,减轻学生背诵记忆的难度。因此在今年的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材的编排程序,改变为加法、乘法交换律放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加法、乘法结合律也是如此。通过教学,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非常轻松的认识了加法、乘法交换律,记忆非常深刻牢固。

2、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在教学中,由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引发学生猜想,通过举例验证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结论,然后又再次引发学生从结论进行猜想,让学生不仅知道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获取结论的方法。通过结论引发猜想,学生很自然列举了例子进行证明,从而得出在乘法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的结论。结论的得出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真实感悟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不足之处:

习题的处理欠妥当。练习五1题只是要求学生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没有让学生说说表中数的规律:可以以加号所对的那条对角线为对称轴,对应位置上的两数相等。这样在计算中可以利用这个规律,算出对角线及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另一半可以照抄。

再教设计:

1、注重习题的备课,减少低效教学流程。

2、注重对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证明过程,可以通过集合图和点子图,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时间把握的正好,学生掌握的程度也还可以,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课堂上,我的状态不太佳,学生也不是很活跃,基本上都是几个人在回答问题。平时班上的课堂气氛挺活跃的,但是这节课不知是怎么回事,连学习很好的孩子上黑板上演板都错了,可能是孩子们有些胆怯吧。还有就是自己评价语言太单一了,以后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更生动完美。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让我们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结合本班学生善于动脑,乐于推理,勤于总结的特点,将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节课展开学习活动。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模型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5

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动身,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只仅局限于让同学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置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同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只和同学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体验了数学问题的发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同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同学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胜利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同学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动身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同学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同学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布置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同学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同学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同学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同学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同学发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获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同学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同学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资料的出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同学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资料的'处置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同学参与教学资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同学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同学的身心得到了一种胜利的体验。另外在资料出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出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同学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沛做到了尊重同学的认知规律。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6

在学校举行的一人一节研究课展示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教学的整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自学成果----师生点评------巩固练习-----知识延伸(拓展)。这样的设计,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师生之间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地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具体做法是: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7

本节课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本节课通过一些实例进一步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社会实践中的信息自由地提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问题意识,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学中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发展学生的符号感。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

通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不够及时。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写出“6+2=2+6,1+9=9+1…”时,没有很好的解读学生的心理。这位学生之所以写出一位数的算式,是因为他觉得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等式非常简单,方便计算。但是作为不完全归纳法,他写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代表性。此时如果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数加一位数才有这样的规律?”,“那你对这位同学写得有什么建议呢?”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

二、没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运算律本质特性。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不能进行准确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的对比环节,对比得出加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加数没有变,结果没有变,运算符号也没有变,但是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很多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8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应快。明白吗?现在开始。

师:5+6

生(齐):6+5

师:20+30

生(齐):30+20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游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

师:25+13

生(齐):13+25

师:75+25

生(齐):25+75

师:哪位同学上来也试一试。

生(甲):33+44

生(齐):44+33

生(乙):26+25

生(齐):25+26

师:从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甲):两个加数交换了。

生(乙):我发现,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示刚才发现的运算规律吗?

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如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

生(乙):我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你们能用字母尝试写一下吗?

生(丙):a+b=b+a

师:a、b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a表示前面的加数,b表示后面的加数。

师(板书):a+b=b+a

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反思:

1、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规律。

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由数到符号的演变过程。最终通过交流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9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新课标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倾听故事——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过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说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教师设问:“故事讲完了,你想说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数学算式“3+4=4+3”,进而提出猜想“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现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组内交流讨论,举例验证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举出怎样的例子去验证猜想?应该举多少个?意在渗透举例验证这一数学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无数”的概念。

在小组讨论的同时,教师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举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组汇报后,让学生评价各小组举例,真切体验“举例验证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3、练习层层深入,巩固所学新知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即可,使学生即时运用掌握的知识。本节课使学生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培养了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察得结论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和学校提倡的“主体多元,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相吻合。同时,也适合本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如下:

1、在引导学生思考举怎样的例子来验证猜想这一环节,处理的不够恰当。不是学生不会思考,是教师的设问指向性不够明确。比如,可更改为“我们是不是可以再举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来验证呢?”,让学生明白举例是指举加法算式,然后交换他们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让学生体验“无穷”思想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时,当学生举了大量的例子之后,教师询问是否可以验证我们的猜想时,有的学生还是坚持认为不可以,一定要举无数个例子才行。此时,可自然衔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数。这样,我想比教师生硬地解释,刻意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换律时,要明确强调这一规律中,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他们的和。让学生反复地说,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数?

4、在课堂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可利用课本31页第2题,将新学与旧知巧妙地结合。另外,要将每一个习题的设计意图,充分地挖掘出来。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规律打下很好的基础。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0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从教材出发,理解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整了教材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已有经验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教学思想,试图建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的基本教学模式,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建模的教学活动中找到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使传统的“指导接收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 纵观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渗透建模的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

不足的是,在使用导学单进行导学中,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透,导致导学单中某些问题的设置起点偏高,拖延了教学时间,最后的练习量过大,这点是在我精心准备教案设计和课件的同时,留下的最大遗憾。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1

《加法交换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例1的内容。运算定律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利用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故事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从故事中得到3+4=7(个)和4+3=7(个)这两个算式。接着我说:“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在探究规律环节,我利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图。让学生从情景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相同点是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然后问:“这两个算式的和相等,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学生从中回答,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这个等式。我接着问:“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学生回答: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a+b=b+a我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然后学生回答特别多,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等等特别多。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也兴趣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多媒体课件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在巩固环节,我出示了三道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学生利用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时我应该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行,不应该老师解释,2、最后填表,由于时间关系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问题解决的不太理想。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2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 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纵观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在习题设计中,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①基本练习(填空)②变式练习(判断)③巩固练习(计算)④发展提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加法结合律学习在教学中所占比率应加大,学生在学习中还有疑虑,没有学透。

2、整堂课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在加法交换律上时间过长,练习的时间相应较短,显得后面在练习中有些仓促。

3、教师的语言过于成人化,不适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3

教学“加法交换律”这一块内容时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教学“加法交换律”这部分内容中,我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同时可迁移到“乘法”中来,获得“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4

前段时间听了四年级的一节研讨课——“加法交换律”。课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很简单的要求,学生十拿九稳的不会出错,但是学生表现出乎我意料之外:

学生1:√+×=⊿,×+√=⊿,√+×=×+√;

学生2:a+b=w=b+a=w

……

回顾课堂,执教者老师笑容甜美,语言亲切,精心设计了这节研讨课: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李叔叔一天共骑了多少千米?”引入新课,学生列式后分析得出:40+56=56+40,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利用天平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得到两个等式:50+10=10+50、100+20=20+100,学生观察三个等式交流总结初步体验“加法交换律”。接着教师让学生自主举例子,学生积极踊跃:1+3=3+1,789+121=121+789……,教师再次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7个算式,结合算式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法交换律”,并比较辨析加法交换律中的“变”和“不变”,最后教师才水到渠成的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教师真是花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可是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这个环节的表现看得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没有到位。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只是到四年级才开始总结提升“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用语言表述加法交换律,以及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对学生来说也不是很困难的。因此这节课,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得出,可以更简洁,只用一个情境就可以,天平的效果不是很好,天平小,很多同学没有看见,因此天平的环节可以取消;黑板的板书也可以更简洁,只板书等式;要让学生体会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简明以及让学生体验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使有些计算简便。

【思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是把探究新知的过程搞复杂了?探究新知的时候,为了追求“完美”,为了讲得“透彻”,我们会步步为营,取各家“精华”放在一起,舍不得“丢弃”,于是,很简单的知识点的探究,在我们的设计下,就……。有位哲人说:“简约到极致,就是美丽。”正所谓:“大道至简”,其实,教学也是如此,“简约”更美,简约的数学课堂必然是美丽的课堂,这种美丽同样有着多层的解读:它是教师个性化教学思想光辉的折射;它是数学学科本身逻辑、严谨、充满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现;它是“简约而不简单”这样一句流行语的生动注解;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用“四两拨千斤”方式自主学习的完美演绎……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采用简便的教学方法,也能有效,也能让学生喜欢而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欣然接纳!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15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亲身经历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一堂概念形成课,我们要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通过不断的猜想,不断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探究问题。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速算比赛”妙入课题

本节课,以计算题为切入口,精心挑选了相关计算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所给题的区别与联系,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观察这组得数相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能较快的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同时得到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赞同,这是老师提出疑惑:是否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他们的和不变呢?抛出问题,引出猜想,进而问学生: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算式吗?让学生动手写算式,充分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样的算式你能写多少个?“无数个!”紧接着老师追问:“那你能用一个算式概括所有的算式吗?”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公式表达。通过汇报、展示,揭示课题。

二、微课引入,火龙点睛

在教学中,我提了一个问题:今天所学的《加法交换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是否接触到了呢?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给他们一分钟的思考交流时间,有的同学能够说到一二,有的却一脸茫然,这个时候引入了提前准备好的微视频,其中的配音就是找了本班学生配的。当大家听到熟悉的童声,看到一年级的看图写算式以及三年级的加法验算等,(都用到了加法交换律,只是当时没有把这个概念提出来而已,)豁然开朗,课堂顿时热闹起来。让同学们把前面的旧知和今天的新授结合起来,加深了新知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留下悬念,提升迁移

在课堂最后,我又给孩子们抛出了一个悬念:既然加法有交换律,那减法呢,除法和乘法呢?这个问题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更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我看到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在本子上写出算式进行验证,说明本节课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潜移默化到他们的脑海中。他们能很快的通过举例论证来否定减法和除法没有。“而乘法有吗?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这个问题”由此结束本节课。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让加法交换律深入了他们的内心,特别是让他们经历了“提出猜想-举例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节课不仅仅学会了加法交换律,更让他们学会了数学方法,为下节课的加法结合律以及乘法交换律做好了铺垫。更难得可贵的是,学习中不仅仅收获了数学知识,更收获了期间的数学兴趣。

小编推荐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1000字


课件之家栏目精选:“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设计出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案实际上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你是不是在为写一篇优秀的教案而做准备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1)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2)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由于借班上课,上完后感觉自己前半节课发挥得不如后半节课,不过学生对交换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交换律对减法、和加减混合的应用掌握的还是不错的。这节课,我从学生以学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理解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提出除了帮助我们验算外还有什么强大的功能!接下来利用加法交换律使计算简便,进而发现还可以使减法简便,加减混合简便!使交换律得以推广!

听完课后,赵老师没来得及喝水就结合这节课进行了评析。

赵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质,作为骨干教师课堂扎实,教学思路清晰!

同时赵老师提出这节课可以从经验拓展的角度,让学生从更多的生活实例入手,从道理上理解“交换”,如8+74+2、想:原来有8本作业,先拿来74本又拿来2本,我们可以这样,先拿来2本,又拿来74本,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这样想公交车原来有35人,下去17人,上来了5人,可以这样想有35人,上来了5人,又下去了17人。这样的结果都表示现在有的因此人数是一样的。结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让学生从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学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学生举例少了点,这样总感觉形式上稍多了点,另外“验证”更多的是验证这种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赵老师提出可以看看马刚老师的课例。也鼓励我们多去看看名师的课例。

从第一次听课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导,指出“苹果”的贯穿,课堂练习的量,今天得到赵老师的指导,自己感觉收获很多,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从备课到上课,用了两天的时间,昨晚还熬夜制作课件到11点多,虽然累,但自己有了收获,此时感觉一切累都值得!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让我们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结合本班学生善于动脑,乐于推理,勤于总结的特点,将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节课展开学习活动。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模型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4)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 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纵观本课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在习题设计中,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①基本练习(填空)②变式练习(判断)③巩固练习(计算)④发展提高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加法结合律学习在教学中所占比率应加大,学生在学习中还有疑虑,没有学透。

2、整堂课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在加法交换律上时间过长,练习的时间相应较短,显得后面在练习中有些仓促。

3、教师的语言过于成人化,不适于中年级学生的年龄。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5)

师:咱们来做个游戏,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应快。明白吗?现在开始。

师:5+6

生(齐):6+5

师:20+30

生(齐):30+20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游戏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

师:25+13

生(齐):13+25

师:75+25

生(齐):25+75

师:哪位同学上来也试一试。

生(甲):33+44

生(齐):44+33

生(乙):26+25

生(齐):25+26

师:从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甲):两个加数交换了。

生(乙):我发现,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示刚才发现的运算规律吗?

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如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

生(乙):我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你们能用字母尝试写一下吗?

生(丙):a+b=b+a

师:a、b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a表示前面的加数,b表示后面的加数。

师(板书):a+b=b+a

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反思:

1、通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认识规律。

2、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由数到符号的演变过程。最终通过交流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6)

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的学习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或创造出来。根据这个指导思想,我认为数学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亲历性”、落实教学“主体性”,关注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以上教学过程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调适,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圣经”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 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3、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内容;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新问题——再探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1)创设生活情境,激励探究欲望。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用“变与不变”的眼光观察身边的教学环境,进而采撷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有趣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问题,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样安排,既帮助学生消除了思维上的心理障碍,为新知的获得切实做好了心理和知识、能力的双重准备,又达到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诱发学生参与意识的目的,使教学始终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之中。

(2)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自组算式,整理、观察、分类、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矫正与调换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有意识的空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来质疑问难。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不懂的知识提出疑问,在师生帮助下及时解决;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认知心理产生新的“不协调”,形成一个再探究的氛围。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7)

得:(1)通过模仿举例,渗透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

学生根据模仿,学会了根据结果相等,将两个算式写成恒等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知识,其实也就是在经历等量代换的过程。而这一数学方法对接下来要学习其它各种运算定律,及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列方程解应用题等都十分重要。

(2) 通过对大量数学事实的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不完全归纳发。

学生在独立举例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现的规律,得出结论:不管两个加数的位置怎么交换,它们的和都不会改变。师引导:同学们所举的所有例子都能写出这样的结论,可见我们的四则运算中有一个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准确地概括一下?……从个别到一般,把对特例的发现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性质,这就是小学阶段的“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经历这一归纳过程,体验结论的科学性。

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处理“用字母表示定律”这一环节有些不足。在学生例举字母表示定律后总结出用a+b=b+a公式来表示定律后,没有进一步拓展,如问:三个数可以怎样表示呢?这个规律还适用吗?这样环节设计,会让学生对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更为熟悉,从而培养数学思想,更能强化目标。

在今后的数学中,注意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与拓展,尤其对稍差的学生更应该重复强化,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学会。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8)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在练习时,应注意让学生说清应用的运算律,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很可惜,我引导得不是太好。

总之,吃一堑,长一智。轻松、和谐的课堂需要历练,课堂效率还要加强,今后我还需要努力。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9)

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那么就应该让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求: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课程改革以来,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数学教材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不可否认,许多重大的数学发现都是在猜想中诞生的,但与此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当学生的猜想与教师不谋而合时,教师喜形于色;在猜想只是得到个别实例的印证而不是普遍印证时,结论匆匆而定我感到了验证意识的淡化和漠视,验证方法的盲目和缺失。最近我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利用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案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出示了以下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

16+2727+16

45+2727+45

师:你发现了什么?大胆地猜猜看!(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随之用等于号将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连接起来。)

师:是不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同样的规律呢?你能仿照黑板上的样子,再写几个吗?

反思与实践

从课堂教学流程上看,学生写出了很多,也交流了不少,论据可谓充分。可在课后交流评析时,教研室赵主任的一句追问:学生算了吗?使我如梦初醒。学生所举的大量实例的价值就遭到了怀疑。原来,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模仿,举的例子也是漫无目的,甚至不知道教师的本意是让他们通过计算来验证,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如此验证,徒具其形,未具其神。如此验证,所谓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目标实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教学的的失败使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教学流程虽致力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意识到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但是对于枚举归纳法都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们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再学习,明白了所谓枚举归纳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归纳推理。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应注意:被考察的对象数量越多、范围越广,结论就越可靠。教学之所以失败,症结就在这里。

可以说,解剖课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惟其痛苦,才有凤凰涅磐般的重生。于是有了第二次实践。

为了防止学生机械模仿,我先示范着现场编出两个算式:

17+3939+17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怎样才能知道?(强调计算)然后郑重其事地在中间划上了等于号。

师:请你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并且算一算,看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计算,教师有选择、有顺序地组织交流。

生1:因为10+20=3020+10=30所以10+20=20+10

生2:因为18+26=4426+18=44所以18+24=24+18

师:上面的例子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有不同的例子吗?

生3:因为7+9=169+7=16所以7+9=9+7

生4: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

生5:因为126+100=226100+126=226所以126+100=100+126

师:刚才同学们举出了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等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计算起来都不困难,谁能举个难一点的数?

在教师的鼓动下,同学们跃跃欲试,举出了更大的数。最后借助计算器,猜想同样得到了验证。这时学生的兴致调到了极高点。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在暗自伤心呢!怎么把它给忘了呢?包含0的算式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你能举出来吗?

学生的视角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得以延展。

接下来,加法结合律的猜想及验证过程顺畅自然,一气呵成。

感悟与反思:

第二次试教虽然教师对验证只字未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在经历验证的过程。随着教师组织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逐步优化。从理论上讲,再多的例子也只是不完全归纳,但我们仿佛看到广阔的数学王国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甚至更大的数和特殊的0,都满足这样的规律而且没有人能举出反例,我们有理由相信枚举归纳的结论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两次试教及两次比较,使我深刻认识到:

1.丰富的数学活动素材为猜想验证提供物质基础。

验证结论是否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枚举事例的数量和范围。所以,在运用枚举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尽量增加枚举的数量,防止千人一面;同时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活动的优化和组织,尽量扩展考察的范围,防止以偏概全。在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数学活动材料的刺激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潜能才能得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有价值的猜想和多方法、多方位的验证,从而尽可能地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2.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为猜想验证积淀思想方法。

如果枚举时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质,只注重了广泛的发散而忽略了典型的提炼,那么学生的思维水平就永远无法提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犹如醍醐灌顶般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合情推理水平向逻辑推理水平过渡,帮助学生积累从感性认识跃向理性认识的经验。在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尤其是,难能可贵的探究的品质将在学生的心灵生根、萌芽。

3、有效的课堂交流是猜想验证的有力保证。

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异想天开。作为教师,对待任何猜想,始终应该保持一条原则,那就是适时引导并组织有效交流,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想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从而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篇10)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我注意从教材出发,理解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整了教材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已有经验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满足的学习需求,强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我本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教学思想,试图建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的基本教学模式,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在建模的教学活动中找到了数学学习的方法,使传统的“指导接收式”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教学思想。 纵观本节课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学生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学生马上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教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知识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学生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学生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题,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知识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渗透建模的思想。本节课我注重“授之鱼”,更注重“授之以渔”。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展开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整节课对学生有“扶”又“放”,在教会孩子知识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知识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学生自学加法结合律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学生很容易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展开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学生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学生的学,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

不足的是,在使用导学单进行导学中,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透,导致导学单中某些问题的设置起点偏高,拖延了教学时间,最后的练习量过大,这点是在我精心准备教案设计和课件的同时,留下的最大遗憾。

《加法结合律》教学思考wps版


我们都对文档的写作比较熟悉了,在开始处理前,准备好范文是很重要的。科学地运用范文,会一定程度上提供自己的创新能力。知道怎么写高质量范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法结合律》教学思考wps版”,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结果不变这个道理。最近教学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进行了反思,对如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如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系列


在工作场合中,撰写编辑文案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范文的借鉴就越来越重要。范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撰写范文有什么方法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精品]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系列,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篇1】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例子,只是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这样算起来简便,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理念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趣促学

在复习旧知时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不但复习了加法交换率的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探究渴望的基础上,我提出继续跟随老师做游戏,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2、以学代教

课堂上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为学生创设了思考、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交流等方式轻松愉快的展开了“加法结合律”的推理和验证,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知识学活了,为学生构建了发表见解的空间,这个环节中我采取的是小组内交流的方法,转变枯燥的计算为口语数学,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怎样进行计算,这既是对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又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中也生成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和优点。在水到渠成之际我直接点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表示的形式很多,真正的实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最后适当的贯穿了运算定律的好处,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就点明了要点——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整个课堂宽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

3、查找不足

本节课在实施教学中暴露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1)在学生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时,有的学生表达的不够清晰,这时我只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没有做过多的强调。

(2)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自我感觉还不够丰富,缺少创新的激励性评价。

(3)在最后反馈测评过程中时间过于仓促,易错的地方强调不够。

(4)课堂用语还不够规范,欠精欠准。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的历练,让我对数学教学研究更加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钻研对数学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高效课堂。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篇2】

今天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奥数课上已经初步运用其进行简算,所以我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课堂上直接提问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能将这些例子归纳起来,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是促进学生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转化,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和严密。)

检查学生预习加法结合律时,学生提出来:(A+B)+C=A+(B+C),还可以等于(A+C)+B,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综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有4个数或者更多的数相加,该怎样表示?例如:A+B+C+D+E,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拓展了思路,写出一系列的算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将我们的发现也概括出来吗?

学生尝试:几个数相加,可以任意将其中的两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和不变。

我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采取有意义的接受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也未尝不可。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篇3】

1、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过程中,池老师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

其次,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篇4】

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那么就应该让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求: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课程改革以来,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数学教材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不可否认,许多重大的数学发现都是在猜想中诞生的,但与此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当学生的猜想与教师不谋而合时,教师喜形于色;在猜想只是得到个别实例的印证而不是普遍印证时,结论匆匆而定我感到了验证意识的淡化和漠视,验证方法的盲目和缺失。最近我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利用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案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出示了以下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

16+2727+16

45+2727+45

师:你发现了什么?大胆地猜猜看!(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随之用等于号将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连接起来。)

师:是不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同样的规律呢?你能仿照黑板上的样子,再写几个吗?

反思与实践

从课堂教学流程上看,学生写出了很多,也交流了不少,论据可谓充分。可在课后交流评析时,教研室赵主任的一句追问:学生算了吗?使我如梦初醒。学生所举的大量实例的价值就遭到了怀疑。原来,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模仿,举的例子也是漫无目的,甚至不知道教师的本意是让他们通过计算来验证,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如此验证,徒具其形,未具其神。如此验证,所谓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目标实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教学的的失败使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教学流程虽致力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意识到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但是对于枚举归纳法都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们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再学习,明白了所谓枚举归纳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归纳推理。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应注意:被考察的对象数量越多、范围越广,结论就越可靠。教学之所以失败,症结就在这里。

可以说,解剖课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惟其痛苦,才有凤凰涅磐般的重生。于是有了第二次实践。

为了防止学生机械模仿,我先示范着现场编出两个算式:

17+3939+17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怎样才能知道?(强调计算)然后郑重其事地在中间划上了等于号。

师:请你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并且算一算,看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计算,教师有选择、有顺序地组织交流。

生1:因为10+20=3020+10=30所以10+20=20+10

生2:因为18+26=4426+18=44所以18+24=24+18

师:上面的例子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有不同的例子吗?

生3:因为7+9=169+7=16所以7+9=9+7

生4: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

生5:因为126+100=226100+126=226所以126+100=100+126

师:刚才同学们举出了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等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计算起来都不困难,谁能举个难一点的数?

在教师的鼓动下,同学们跃跃欲试,举出了更大的数。最后借助计算器,猜想同样得到了验证。这时学生的兴致调到了极高点。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在暗自伤心呢!怎么把它给忘了呢?包含0的算式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你能举出来吗?

学生的视角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得以延展。

接下来,加法结合律的猜想及验证过程顺畅自然,一气呵成。

感悟与反思:

第二次试教虽然教师对验证只字未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在经历验证的过程。随着教师组织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逐步优化。从理论上讲,再多的例子也只是不完全归纳,但我们仿佛看到广阔的数学王国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甚至更大的数和特殊的0,都满足这样的规律而且没有人能举出反例,我们有理由相信枚举归纳的结论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两次试教及两次比较,使我深刻认识到:

1.丰富的数学活动素材为猜想验证提供物质基础。

验证结论是否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枚举事例的数量和范围。所以,在运用枚举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尽量增加枚举的数量,防止千人一面;同时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活动的优化和组织,尽量扩展考察的范围,防止以偏概全。在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数学活动材料的刺激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潜能才能得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有价值的猜想和多方法、多方位的验证,从而尽可能地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2.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为猜想验证积淀思想方法。

如果枚举时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质,只注重了广泛的发散而忽略了典型的提炼,那么学生的思维水平就永远无法提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犹如醍醐灌顶般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合情推理水平向逻辑推理水平过渡,帮助学生积累从感性认识跃向理性认识的经验。在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尤其是,难能可贵的探究的品质将在学生的心灵生根、萌芽。

3、有效的课堂交流是猜想验证的有力保证。

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异想天开。作为教师,对待任何猜想,始终应该保持一条原则,那就是适时引导并组织有效交流,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想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从而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篇5】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结果不变这个道理。最近教学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进行了反思,对如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如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篇6】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篇7】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的普遍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一规律,以便为今后的应用服务。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抽象建模,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合作总结这四个环节,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的含义,并从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本课我把凑整简算的思想贯穿始终,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选择简便的方法是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理解与运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的极好时机。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们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1、在复习引用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通过一组口算练习,让学生明确能够凑整十或整百数的两个数加起来比较简便,这个为后面学习结合律打下基础。

2、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通过提问、设疑,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四个环节,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发展。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课件之家为您收录了许多优质的“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资料,敬请您浏览本页内容。凡事提前做好准备,事情才能更顺利的开展,每个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要包含本课次的全部教学内容。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1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奥数课上已经初步运用其进行简算,所以我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课堂上直接提问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能将这些例子归纳起来,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是促进学生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转化,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和严密。)

检查学生预习加法结合律时,学生提出来:(A+B)+C=A+(B+C),还可以等于(A+C)+B,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综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有4个数或者更多的数相加,该怎样表示?例如:A+B+C+D+E,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拓展了思路,写出一系列的算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将我们的发现也概括出来吗?

学生尝试:几个数相加,可以任意将其中的两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和不变。

我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采取有意义的接受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也未尝不可。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2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

《加法结合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复习式的导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换律不是为了交换而交换,而是为了简算,二是让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印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律、领悟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练习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设计的。通过通过猜测、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拓展创新问题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4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例子,只是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这样算起来简便,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理念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趣促学

在复习旧知时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不但复习了加法交换率的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探究渴望的基础上,我提出继续跟随老师做游戏,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2、以学代教

课堂上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为学生创设了思考、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交流等方式轻松愉快的展开了“加法结合律”的推理和验证,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知识学活了,为学生构建了发表见解的空间,这个环节中我采取的是小组内交流的方法,转变枯燥的计算为口语数学,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怎样进行计算,这既是对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又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中也生成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和优点。在水到渠成之际我直接点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表示的形式很多,真正的实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最后适当的贯穿了运算定律的好处,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就点明了要点——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整个课堂宽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

3、查找不足

本节课在实施教学中暴露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1)在学生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时,有的学生表达的不够清晰,这时我只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没有做过多的强调。

(2)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自我感觉还不够丰富,缺少创新的激励性评价。

(3)在最后反馈测评过程中时间过于仓促,易错的地方强调不够。

(4)课堂用语还不够规范,欠精欠准。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的历练,让我对数学教学研究更加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钻研对数学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高效课堂。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5

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我还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比如说:让学生再写这样的算式进一步验证,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紧张,个别环节不够紧凑,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缺乏经验,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自己。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2

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那么就应该让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求: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课程改革以来,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数学教材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不可否认,许多重大的数学发现都是在猜想中诞生的,但与此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当学生的猜想与教师不谋而合时,教师喜形于色;在猜想只是得到个别实例的印证而不是普遍印证时,结论匆匆而定我感到了验证意识的淡化和漠视,验证方法的盲目和缺失。最近我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利用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案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出示了以下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

16+2727+16

45+2727+45

师:你发现了什么?大胆地猜猜看!(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随之用等于号将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连接起来。)

师:是不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同样的规律呢?你能仿照黑板上的样子,再写几个吗?

反思与实践

从课堂教学流程上看,学生写出了很多,也交流了不少,论据可谓充分。可在课后交流评析时,教研室赵主任的一句追问:学生算了吗?使我如梦初醒。学生所举的大量实例的价值就遭到了怀疑。原来,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模仿,举的例子也是漫无目的,甚至不知道教师的本意是让他们通过计算来验证,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如此验证,徒具其形,未具其神。如此验证,所谓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目标实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教学的的失败使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教学流程虽致力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意识到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但是对于枚举归纳法都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们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再学习,明白了所谓枚举归纳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归纳推理。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应注意:被考察的对象数量越多、范围越广,结论就越可靠。教学之所以失败,症结就在这里。

可以说,解剖课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惟其痛苦,才有凤凰涅磐般的重生。于是有了第二次实践。

为了防止学生机械模仿,我先示范着现场编出两个算式:

17+3939+17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怎样才能知道?(强调计算)然后郑重其事地在中间划上了等于号。

师:请你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并且算一算,看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计算,教师有选择、有顺序地组织交流。

生1:因为10+20=3020+10=30所以10+20=20+10

生2:因为18+26=4426+18=44所以18+24=24+18

师:上面的例子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有不同的例子吗?

生3:因为7+9=169+7=16所以7+9=9+7

生4: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

生5:因为126+100=226100+126=226所以126+100=100+126

师:刚才同学们举出了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等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计算起来都不困难,谁能举个难一点的数?

在教师的鼓动下,同学们跃跃欲试,举出了更大的数。最后借助计算器,猜想同样得到了验证。这时学生的兴致调到了极高点。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在暗自伤心呢!怎么把它给忘了呢?包含0的算式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你能举出来吗?

学生的视角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得以延展。

接下来,加法结合律的猜想及验证过程顺畅自然,一气呵成。

感悟与反思:

第二次试教虽然教师对验证只字未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在经历验证的过程。随着教师组织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逐步优化。从理论上讲,再多的例子也只是不完全归纳,但我们仿佛看到广阔的数学王国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甚至更大的数和特殊的0,都满足这样的规律而且没有人能举出反例,我们有理由相信枚举归纳的结论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两次试教及两次比较,使我深刻认识到:

1.丰富的数学活动素材为猜想验证提供物质基础。

验证结论是否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枚举事例的数量和范围。所以,在运用枚举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尽量增加枚举的数量,防止千人一面;同时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活动的优化和组织,尽量扩展考察的范围,防止以偏概全。在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数学活动材料的刺激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潜能才能得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有价值的猜想和多方法、多方位的验证,从而尽可能地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2.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为猜想验证积淀思想方法。

如果枚举时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质,只注重了广泛的发散而忽略了典型的提炼,那么学生的思维水平就永远无法提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犹如醍醐灌顶般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合情推理水平向逻辑推理水平过渡,帮助学生积累从感性认识跃向理性认识的经验。在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尤其是,难能可贵的探究的品质将在学生的心灵生根、萌芽。

3、有效的课堂交流是猜想验证的有力保证。

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异想天开。作为教师,对待任何猜想,始终应该保持一条原则,那就是适时引导并组织有效交流,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想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从而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3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4

1、本节课中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过程中,池老师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

其次,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围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方法展开,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5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鸡西市铁路小学 姜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想: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36+()=64+()a+100=()+()

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②60+80+40=60+40+80()

③48+b=b+48 ⑷幼儿园大班有48人,小班有35人。幼儿园共有儿童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做后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老师:上节课 加法交换律,并运用它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加法结合律

二、学生自学

1、质疑。

看谁算得对又快。(分组比赛,要求按运算顺序算)

A组

B组

⑴(24+35)+76

⑴35+(27+76)

⑵47+2+8

⑵47+(2+8)

⑶64+(36+27)

⑶(64+36)+27 ⑷125+237+75

⑷125+75+237 订正结果。

提问: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2、学习例2。

⑴板书例题,提出问题。

⑵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

②了解题中所给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③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⑶尝试解答。

①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通过看图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出第一天、第二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三天的路程。)谁是这样算的,你是怎样列式的? 板书:(88+104)+96=288(千米)

③还有不同算法吗?(先算出第二天、第三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一天的路程。)板书:88+(104+96)=288(千米)

④为什么104+96要加小括号?(表明要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的路程和)

三、展示点拨

1.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把两个加法算式连起来)

板书:(88+104)+96=88+(104+96)

这个等式如果用文字叙述,可以这样说:88与104的和加上96,等于88加上104与96的和。

2.想一想:(88+104)+96=88+(104+96)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因为无论是先把88和104相加,再加96,还是先把104与96相加,再加88,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3.比较发现。

教师板书:(69+172)+1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比较上面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①算一算: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相等)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每组等式说明什么?

②观察:每组有几个算式?(2个)每组算式有几个数相加?(3个)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运算顺序不同)这两个等式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3个加数,每个等式中的加数都一样。)每组两个算式变了,什么没有变?(和没有变)

③请同学说一说每组两个算式的运算关系。4.归纳概括。

教师投影出示填空内容,学生思考后填完整。

三个九相加,先把()相加,再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同()相加,它们的()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填完后,学生齐读,理解后记忆。5.抽象概括。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老师板书:(a+b)+c=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先把前两上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想一想:a、b、c表示的数是什么范围的数?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四、当堂巩固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⑴278+129+118=287+(□+118)

⑵(32+47)+65=32+(□+□)

⑶183+(46+a)=(183+□)+□

⑷(75+36)+64=75+(□+□)

⑸230+(170+82)=(230+□)+□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⑴a+(30+5)=(a+30)+5()

⑵△+(□+○)=(△+□)+○()

⑶(10+20)+30+40=(10+40)+(20+30)()

⑷a+b+c)=a+(b+e)()

五、达标测试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⑴9+99+999+9999+99999 ⑵69+18+23+31+82 ⑶516-56-44-16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它对于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运用好它。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不足:

1、教学中对“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渗透不到位。再教学时,我会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作用在课中适当渗透。

2、对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下次教学时,最后一道判断题和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题换一下位置,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6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本节课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1、本节课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熟悉的大课间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问题:“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组织学生观察分析题中的信息,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然后,引导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等式,让学生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让学生经历了归纳,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符号感的意识。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我安排了不少学生交流,讨论,汇报的结果,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由于学生刚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3、在练习中感悟数学知识。“想想做做”第1,2题是基本练习,巩固和加深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第4,5题为即将学习的简便计算作好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简便运算的思考方法。

4、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通过多个例子,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运算律。

5、通过例题和学生举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到用字母表示规律,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在这里,学生能体会出这两种运算律,但还应该让学生再说一说运算律的含义,可能学生语言表达起来有些困难,说不清楚,但不要求孩子要一字不差的把规律说出来,只要能理解就够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7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本节课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在练习时,应注意让学生说清应用的运算律,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很可惜,我引导得不是太好。

总之,吃一堑,长一智。轻松、和谐的课堂需要历练,课堂效率还要加强,今后我还需要努力。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8

今天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奥数课上已经初步运用其进行简算,所以我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课堂上直接提问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能将这些例子归纳起来,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是促进学生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转化,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和严密。)

检查学生预习加法结合律时,学生提出来:(A+B)+C=A+(B+C),还可以等于(A+C)+B,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综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有4个数或者更多的数相加,该怎样表示?例如:A+B+C+D+E,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拓展了思路,写出一系列的算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将我们的发现也概括出来吗?

学生尝试:几个数相加,可以任意将其中的两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和不变。

我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采取有意义的接受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也未尝不可。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9

加法结合律就要让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规律了。由于加法结合律一个教学难点,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首先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第二层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特征,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得到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大量的举例,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从思考中获得了快乐,从运用中得到了启示,所以整堂课学生注意力都是高度集中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图形表示的,有文字表示的,也有字母表示的,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我还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比如说:让学生再写这样的算式进一步验证,增强结论的可靠性。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踏踏实实经历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交流合作——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由于我的心理素质的问题,在课堂上一紧张,个别环节不够紧凑,这也是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灵活,缺乏经验,还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完善自己。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 篇10

?加法结合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复习式的导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换律不是为了交换而交换,而是为了简算,二是让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印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律、领悟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练习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设计的。通过通过猜测、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拓展创新问题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集锦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档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将范文浓缩为模版,并在写作时运用,经典范文的遣词造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哪些地方才能找到出色的范文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集锦”,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篇1)

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例子,只是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这样算起来简便,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聋哑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理念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趣促学

在复习旧知时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不但复习了加法交换率的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探究渴望的基础上,我提出继续跟随老师做游戏,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2、以学代教

课堂上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为学生创设了思考、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交流等方式轻松愉快的展开了“加法结合律”的推理和验证,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知识学活了,为学生构建了发表见解的空间,这个环节中我采取的是小组内交流的方法,转变枯燥的计算为口语数学,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怎样进行计算,这既是对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又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中也生成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和优点。在水到渠成之际我直接点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表示的形式很多,真正的实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最后适当的贯穿了运算定律的好处,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就点明了要点——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整个课堂宽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

3、查找不足

本节课在实施教学中暴露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1)在学生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时,有的学生表达的不够清晰,这时我只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没有做过多的强调。

(2)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自我感觉还不够丰富,缺少创新的激励性评价。

(3)在最后反馈测评过程中时间过于仓促,易错的地方强调不够。

(4)课堂用语还不够规范,欠精欠准。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的历练,让我对数学教学研究更加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钻研对数学教学有更深刻的理解,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高效课堂。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篇2)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为《运算律》的第一课时,而在这一单元之前,学生经过了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结果不变这个道理。最近教学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我进行了反思,对如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如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一、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索加法结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学生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学生回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出现了学生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的愿望和热情。这些数学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及实施新课改中,我会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篇3)

《加法结合律》说课稿

说教材内容

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18页的内容。例2同样是以情境图的形式,将李叔叔笔记本中的内容放大,从中看出李叔叔记录了三天各行了多少千米,并提出求这三天所行路程的和的问题。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可以得到一个加法结合律的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例、观察、比较、概括总结出加法结合律。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简便计算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说已学知识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2.用“凑十法”进行加法计算。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和符号表示。

2.初步学习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概括和建模思想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在探究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难点: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说教法和学法

1.把握知识的前后承接,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例如,学生通过10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及100以内加法中小括号的学习,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定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定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定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知规律。先理解运算定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运算的灵活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有效的探究过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教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得出规律,积极主动地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李维娥

授课时间:3.20 课题:加法结合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合作探究 教具: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和符号表示。

2.初步学习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概括和建模思想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在探究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难点: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一种运算定律叫——加法交换律,谁来说说什么叫加法交换律?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加法运算定律

先看几道口算题:

25+75 36+64 58+42 77+23 86+14 18+82

二、探究规律,总结定律。

1.出示例2情境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观察情境图,寻找题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2.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教师巡视,找两名列式不同的学生回答)

生;尝试独立列式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提问:○里应该填什么符号?(88+104)+96○88+(104+96)

生:计算结果,发现并回答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里应该填“=”。

4.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三个加数相同,前后位置相同,得数也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第一道算式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第二道算式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5.引导学生比较下面两组算式,并提出问题:你们有什么发现?(69+176)+28○69+(176+28)155+(145+207)○(155+145)+207.计算两组算式,与同桌交流后汇报发现: 三个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得数相同。师生共同总结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a+b)+c =a+(b+c)] 生:观察等式,总结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应用反馈。1.课件出示: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课件: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课件:填表 4.课件:连线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经历加法结合律的发现过程,理解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运用,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的价值意义——它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a+b)+c = a+(b+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篇4)

一、导入部分

上课伊始,我先说了个牛顿的故事:牛顿因为看见苹果落地,进行思考,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伟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并从中探索出一些规律。然后说,随着气候渐渐转凉,学校将组织同学们进行冬季锻炼——跳绳和踢毽。请大家翻开课本,看看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反思:自我感觉这样的导入效果不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规律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无穷无尽,在这里肯定有着某种规律,大家想知道吗?(想)好,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这些等式里蕴藏的规律,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但要说明表示的理由。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也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逗号+句号=句号+逗号;a+b=b+a,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然后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反思: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2、对“关注每一位学生”这个问题,没有做到。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篇5)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这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应该由例题引入的,但是为了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使用结合律使为了使计算简便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题让学生做,分成男女生竞赛,男生做每组题的左侧题目,女生做右侧题目,等到做第三题的时候男生开始不满了:“老师,我们的题难的了,算的时候都得用笔算,而他们女生的题直接口算就能得出结果了”,于是我赶紧调整预设,让女生完成第三组题的左侧题目,男生完成右侧题目,从而也让男女生互相体验一下因为计算顺序不同而导致计算起来难易度也不同。这三组题的安排是这样的: 1.(78+34)+66 78+(34+66)

2.(129+45)+155

129+(45+155)

3.(3185+497)+503 3185+(497+503)

通过这种竞赛的形式,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为我们的学习带来的好处和便利,于是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渴望,所以,在正式进入新知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孩子们我们为什么要将后两个家数先结合起来,目的是要干什么?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知道我们之所以要这样算,是要凑整,使得计算起来更简便,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但是,本节课还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前面安排学生探索新知的时间太长,导致后面很多加强训练的习题没有能够在本节课完成,课后还设计了一道奥数题让学生计算,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作罢!在二班讲这节课是第二节,所以我注意在时间方面把控课堂,得出结合律的定义之后就开始检测和应用,因此二班做的练习相对五班的同学来说要多一些哦!

在教学本节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的固定思维比较严重,大多认为定义说的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就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发现第一个加数和第三个加数可以凑整也不敢往一起结合进行计算,这同时也说明我在讲授结合律的时候就只是针对结合律讲的,没有注意到要跟交换律联系,如果将两节课的知识教师先做一个处理的话,相信学生能够做到有样学样,应用自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前后课有联系的话,还是多做一些前后衔接的工作方便学生学习和提炼新知吧!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篇6)

波利亚指出:只要数学的学习过程稍能反映出数学的发明过程,那么就应该让合情推理占有适当的位置。《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求: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课程改革以来,合情推理受到了教师们前所未有的关注,数学教材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不可否认,许多重大的数学发现都是在猜想中诞生的,但与此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当学生的猜想与教师不谋而合时,教师喜形于色;在猜想只是得到个别实例的印证而不是普遍印证时,结论匆匆而定我感到了验证意识的淡化和漠视,验证方法的盲目和缺失。最近我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使我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何利用数学猜想、枚举归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案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出示了以下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

16+2727+16

45+2727+45

师:你发现了什么?大胆地猜猜看!(生自由发表意见,师随之用等于号将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连接起来。)

师:是不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同样的规律呢?你能仿照黑板上的样子,再写几个吗?

反思与实践

从课堂教学流程上看,学生写出了很多,也交流了不少,论据可谓充分。可在课后交流评析时,教研室赵主任的一句追问:学生算了吗?使我如梦初醒。学生所举的大量实例的价值就遭到了怀疑。原来,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模仿,举的例子也是漫无目的,甚至不知道教师的本意是让他们通过计算来验证,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如此验证,徒具其形,未具其神。如此验证,所谓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的目标实现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罢了。教学的的失败使我陷入了深刻的思考。教学流程虽致力于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也意识到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但是对于枚举归纳法都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们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再学习,明白了所谓枚举归纳是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所有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的归纳推理。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时应注意:被考察的对象数量越多、范围越广,结论就越可靠。教学之所以失败,症结就在这里。

可以说,解剖课例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惟其痛苦,才有凤凰涅磐般的重生。于是有了第二次实践。

为了防止学生机械模仿,我先示范着现场编出两个算式:

17+3939+17

师: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怎样才能知道?(强调计算)然后郑重其事地在中间划上了等于号。

师:请你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并且算一算,看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举例、计算,教师有选择、有顺序地组织交流。

生1:因为10+20=3020+10=30所以10+20=20+10

生2:因为18+26=4426+18=44所以18+24=24+18

师:上面的例子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有不同的例子吗?

生3:因为7+9=169+7=16所以7+9=9+7

生4:因为8+18=2618+8=26所以8+18=18+8

生5:因为126+100=226100+126=226所以126+100=100+126

师:刚才同学们举出了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三位数加三位数等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计算起来都不困难,谁能举个难一点的数?

在教师的鼓动下,同学们跃跃欲试,举出了更大的数。最后借助计算器,猜想同样得到了验证。这时学生的兴致调到了极高点。

师:刚才同学们列举不同的类型的例子,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在暗自伤心呢!怎么把它给忘了呢?包含0的算式是否也符合这个规律呢?你能举个例子吗?

师: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你能举出来吗?

学生的视角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得以延展。

接下来,加法结合律的猜想及验证过程顺畅自然,一气呵成。

感悟与反思:

第二次试教虽然教师对验证只字未提,但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在经历验证的过程。随着教师组织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随之逐步优化。从理论上讲,再多的例子也只是不完全归纳,但我们仿佛看到广阔的数学王国展现在学生的视野中,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甚至更大的数和特殊的0,都满足这样的规律而且没有人能举出反例,我们有理由相信枚举归纳的结论是正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两次试教及两次比较,使我深刻认识到:

1.丰富的数学活动素材为猜想验证提供物质基础。

验证结论是否可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枚举事例的数量和范围。所以,在运用枚举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尽量增加枚举的数量,防止千人一面;同时要十分重视对学习活动的优化和组织,尽量扩展考察的范围,防止以偏概全。在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数学活动材料的刺激下,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潜能才能得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有价值的猜想和多方法、多方位的验证,从而尽可能地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2.丰厚的数学活动经验为猜想验证积淀思想方法。

如果枚举时只注重量而忽略了质,只注重了广泛的发散而忽略了典型的提炼,那么学生的思维水平就永远无法提升。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犹如醍醐灌顶般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合情推理水平向逻辑推理水平过渡,帮助学生积累从感性认识跃向理性认识的经验。在这样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尤其是,难能可贵的探究的品质将在学生的心灵生根、萌芽。

3、有效的课堂交流是猜想验证的有力保证。

枚举归纳是小学阶段重要的验证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生的猜想不可能都是正确的,而且往往是异想天开。作为教师,对待任何猜想,始终应该保持一条原则,那就是适时引导并组织有效交流,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想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从而产生猜想的良性循环。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篇7)

今天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因为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奥数课上已经初步运用其进行简算,所以我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课堂上直接提问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举了很多例子,能将这些例子归纳起来,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吗?(引导学生概括,主要是促进学生从生活语言到数学语言转化,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和严密。)

检查学生预习加法结合律时,学生提出来:(A+B)+C=A+(B+C),还可以等于(A+C)+B,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综合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有4个数或者更多的数相加,该怎样表示?例如:A+B+C+D+E,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拓展了思路,写出一系列的算式。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将我们的发现也概括出来吗?

学生尝试:几个数相加,可以任意将其中的两个数相加,再与其它数相加,和不变。

我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根据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采取有意义的接受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也未尝不可。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2

本节教材的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续的问题,使本节课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时,也应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4.在整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虽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定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篇8)

?加法结合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复习式的导入,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换律不是为了交换而交换,而是为了简算,二是让学生回忆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猜测、举例、印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律、领悟加法交换律在计算中的重要性。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课上进行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方法,但是他们体会的是一种数学方法的渗透。

练习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解决学生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设计的。通过通过猜测、尝试,获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拓展创新问题的设计,我认为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借助知识延伸学习新知识,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猜想的机会,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为下一次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当然,这节课当中仍然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细心琢磨,用心经营,以待能够更好地诠释教材,实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相关文章

  •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集锦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档越来越被人们所需要,将范文浓缩为模版,并在写作时运用,经典范文的遣词造句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哪些地方才能找到出色的范文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集锦”,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
  •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精选 课件之家为您收录了许多优质的“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简短”资料,敬请您浏览本页内容。凡事提前做好准备,事情才能更顺利的开展,每个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要包含本课次的全部教学内容。...
  • [参考]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1000字(汇总7篇)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对教育充满热情,充满信心。教案的写作需要详略得当。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如何写出独特而简洁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栏目小编为大家呈上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时间:01-04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 以内加法教学反思集锦8篇 以下是课件之家为您搜集的有关“以内加法教学反思”的相关信息。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明天的成功作准备,在规划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一定要确定教学模式。 教案的撰写可以提高老师的自律性。我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您所面临的问题!...
  •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集锦(4篇)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每个老师都要准备一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能够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好的教案一定要老师独立书写吗?课件之家编辑从大量资料中挑选出合适的制作出这篇“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