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4-10-07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精选十二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1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一种最通俗易懂的,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来讲授,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讲解,重要的是要配以基础,经典的习题,当然适当地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那是最好不过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选择例题和习题时最好能从易到难呈阶梯式展现。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突破教学难点也是有帮助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

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新颖,越来越灵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另外现在的试题量过大,有些学生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的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 、 、 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 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 ,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 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1). ;(2). ;(3). .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 -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 -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 学生自主探究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3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自己在教学中体会:

一、把握细节

曾听过细节决定成败,虽说有夸大其词的说法,但从另一方面说明细节的重要性。在一堂课之中这细节可能是某个问题——如反函数的提出,也可能是某个问题的解释——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也许是某个内容的先后问题——如分段函数的奇偶性的提出,也学是对学生的态度等。一堂课之中,细节处理的好一点,缺憾就少一点。

二、把握重难点

再讲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时,要强调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呈现的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涉及到多次对应,可以以表格的形式体现,也可以以集合的图示体现,但要强调要在区间中取值。从中学生可较为容易的理解——同增异减这一结论。如果为了加强理解可举具体的实例,根据定义结合参与复合的两个函数的单调性给出证明。

三、注重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

每堂课都有许多知识点。就新课而言,每个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变式、坡式的训练。单一的重复的训练是机械而且是没有多大益处的。重复有必要,但要适可而止。要在重复中提高,这就需要在系统、综合方面加强训练,以启迪、发散思维。如数学中常讲的含参数的问题,最值中涉及到二次函数轴动或是区间动的问题。一般而言,动态的问题要比静态的问题有难度。所以要在这方面逐步的渗透。

四、注意如何设置问题

设置问题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根据内容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设置问题要注意的几个原则:①必要性;②针对性;③准确性;④层次性;⑤时效性;⑥创新性;⑦价值性;⑧逻辑性。如:如何把反函数给学生讲的通俗易懂。有一个角度:反解,原来的应变量变成了自变量,换言之坐标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理解成沿某条直线翻转了一百八十度。

五、把握课堂环节

在课堂环节方面:要注意一堂课的设计流程,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每个环节的解释。出示例题、问题、习题首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其次自己要准备的特别的充分,特别的熟练,要有预见性,自信、从容,那种兴奋、冲动的热情,释放出愉悦的能量。学生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也许某一位同学是这里不理解,也许这位同学是那里不理解。要照顾到大多数的同学,而不是听到了从个别几位同学嘴里发出的声音就去讲下一个问题。出示例题、问题、习题之后就要想着如何启发学生,如何给学生释疑。如:再讲函数零点的时候,有这样的题判断方程根的情况,所给的方程是比较有特点的。这时学生可以想到,有些方程可以用求根公式或是因式分解或是换元的方法来确定方程的根。另一种思想便是转化的思想,转化成判断函数零点的问题。当然就是利用函数的图像,在这里极少或是没有同学可以想到将等式的两边分别看成相应的函数,若有,这样问题就转化成了看函数图像是否有交点。

课堂中有释疑这一环节,释疑时需要注意贴切,达到一个题眼一点就破的高度。范老师在解释“精确度”时就显得非常的自然、贴切,似乎这就是我们心中蒙蔽的想法(学生心中或者已有一些朦胧的模糊的纷乱的想法,只需要老师清晰的一理,他便会获得收获的兴奋、喜悦)。听了他的解释之后似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非是解释的越多,越像是在迷雾里打转。要在流程上,问题的设置、解释上,环节的衔接上用心下功夫。(听同事说三中推出新人的标准:干练、精准、严谨、激情)

六、注重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的积淀

要想快速的汲取营养,最快的途径是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他人之长,最好的可以内化。他们有着老道的方式、方法及技巧。曾听办公室的同事说他如何解释反函数,听后即感清新。问他的问题,多有此感觉。有些问题值得潜下心来琢磨或是问一问同事是怎么处理的,不能拘泥于一处。

七、向同事学习

同事之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身上有许多可取之处,如他们的个性、独特、洒脱。细想一下他们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在所处的学科组中有两位教学别具一格的教师。一位善于层层设问,精巧富有层次,丰富又系统,细致又不失大气。另一位则洒脱自如,点睛之语使人释然,不显章法,又有迹可循,综合中的变化,变化中的提升,一览众山小。这种层次性的设问,点睛之语值得学习。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4

教学目的:

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

教学难点:

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

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

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

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

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

⑴(x-2)2+(y+3)2=3

⑵x2+y2=2

⑶x2+y2-6x+4y+12=0

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

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

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

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四、小结练习P771,2,3,4

五、作业P811,2,3,4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Www.gSm600.cOm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事件的概念;

2.正确理解古典概型的两大特点:有限性、等可能性;

3.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并能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

教学重点:

掌握古典概型这一模型.

教学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实验是否为古典概型,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合作学习、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有红心1,2,3和黑桃4,5这5张扑克牌,将其牌点向下置于桌上,现从中任意抽取一张,则抽到的牌为红心的概率有多大?

二、学生活动

1.进行大量重复试验,用“抽到红心”这一事件的频率估计概率,发现工作量较大且不够准确;

2.(1)共有“抽到红心1” “抽到红心2” “抽到红心3” “抽到黑桃4” “抽到黑桃5”5种情况,由于是任意抽取的,可以认为出现这5种情况的可能性都相等;

(2)6个;即“1点”、“2点”、“3点”、“4点”、“5点”和“6点”,

这6种情况的可能性都相等;

三、建构数学

1.介绍基本事件的概念,等可能基本事件的概念;

2.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有限性)、(等可能性);

3.得出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公式: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有红心1,2,3和黑桃4,5这5张扑克牌,将其牌点向下置于桌上,现从中任意抽取2张共有多少个基本事件?(用枚举法,列举时要有序,要注意“不重不漏”)

探究(1):一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5只球,其中3只白球,2只黑球,从中一次摸出2只球,共有多少个基本事件?该实验为古典概型吗?(为什么对球进行编号?)

探究(2):抛掷一枚硬币2次有(正,反)、(正,正)、(反,反)3个基本事件,对吗?

学生活动:探究(1)如果不对球进行编号,一次摸出2只球可能有两白、一黑一白、两黑三种情况,“摸到两黑”与“摸到两白”的可能性相同;而事实上“摸到两白”的机会要比“摸到两黑”的机会大.记白球为1,2,3号,黑球为4,5号,通过枚举法发现有10个基本事件,而且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同.

探究(2):抛掷一枚硬币2次,有(正,正)、(正,反)、(反,正)、(反,反)四个基本事件.

(设计意图:加深对古典概型的特点之一等可能基本事件概念的理解.)

例2

一只口袋内装有大小相同的5只球,其中3只白球,2只黑球,从中

一次摸出2只球,则摸到的两只球都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在运用古典概型计算事件的概率时应当注意什么?

①判断概率模型是否为古典概型

②找出随机事件A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教师示范并总结用古典概型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步骤

例3

同时抛两颗骰子,观察向上的点数,问:

(1)共有多少个不同的可能结果?

(2)点数之和是6的可能结果有多少种?

(3)点数之和是6的概率是多少?

问题:如何准确的写出“同时抛两颗骰子”所有基本事件的.个数?

学生活动:用课本第102页图3-2-2,可直观的列出事件A中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问题:点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可能结果有多少种?

(介绍图表法)

例4

甲、乙两人作出拳游戏(锤子、剪刀、布),求:

(1)平局的概率;(2)甲赢的概率;(3)乙赢的概率.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古典概型问题的能力.

2.练习.

(1)一枚硬币连掷3次,只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为_________.

(2)在20瓶饮料中,有3瓶已过了保质期,从中任取1瓶,取到已过保质期的饮料的概率为_________..

(3)第103页练习1,2.

(4)从1,2,3,…,9这9个数字中任取2个数字,

①2个数字都是奇数的概率为_________;

②2个数字之和为偶数的概率为_________.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基本事件,古典概型的概念和特点;

2.古典概型概率计算公式以及注意事项;

3.求基本事件总数常用的方法:列举法、图表法.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7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在采取原来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分析意识,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扰寿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胜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二、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晴境、为学生更深人地、具体地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学习迫切性,并产生积极思维的心理气氛。但在教学中还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实现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课堂教学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为主,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更谈不上探究、自学、讨论。长此以往,势必使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习惯,变成一听就懂,只会模仿例题来做,当时的效果看来不错,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再检查学生,却是连当时认为简单的都不会了,个别会做的却是用当初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法才能做。这种现象说明:教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经历动脑思考探讨的过程、没有动手练习巩固,就不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因此,要求老师们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还思维于学生,还时间于学生,积极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及动手练习的时间,要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员参人、全程参人。坚决废除“注人式”、“一言堂”,“满堂灌”。

三、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学生成为装知识的“容器”,基本上教师拉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教参、走进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隆发展。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

四、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授课情况的反馈意见,提倡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法,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备课组每个成员的优势与特点,群策群力,开展相互听课、评课,也是教学评价的好方式。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处在实验阶段,难免出现问题,就好比新生事物在开始会遇到阻力,但最终能战胜旧事物。我们必然经过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反复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每一次学习和培训,都会有明显的收获,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与此为契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8

20xx—20xx年第二学期文理分科以后,我担任文科2班的数学课,通过对学生学情的掌握以及对教学的实践,我逐渐适应了这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也慢慢适应了我的这种教学模式。本学期教学过程和教学成绩都不同程度的浸含着教学的得与失,为了今后更好的进行工作,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是应该好好的反思。

一、充分利用了网上资源。在讲每一章节前,我都会上网查一些资料,如教案、课件和习题等,尽量下载下来,结合教参上的重难点,选择针对性的习题,再分门别类。以习题反映知识点和考点,以练习巩固知识。

学习数学关键是培养数学思维,我一开始没有用学生统一买的练习册有这样的一种考虑,如果我挑上面的习题,遇到稍不基础的题目,学生还没怎么思考,就已经去看了答案,如此很难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缺乏锻炼何以谈数学思维的培养。

二、教材的处理。上个学期以前我都是按部就班,严格按照教参上的授课步骤,缺乏灵活性。这个学期我尝试了以问题的形式引出知识,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造性的见解。这个方式符合我校的“自学,探究,反思”的教学模式,但设置的问题不一下子出来,犹如气泡,解决了一个再冒出一个来。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这节课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因此问题的设置需要花很大的工夫去思考,一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集体的力量,在以后的备课组活动中,可以集体一起来设置问题。

三、要常跟学生谈话。第一次月考,我班成绩不甚理想,于是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①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希望讲课速度快点,对于纯计算的没有必要完整的演示,多出一些高考题;②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觉得应该再细点,只要一没听懂就会停留在上面而不肯再往下听了,有的甚至干脆睡觉;③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课下时间多数抄作业,少数完成任务式的写作业,很少主动的去思考数学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微调,侧重于中间层次的学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四、最后一个星期,我班有个学生来找我,她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没有一次考试及格的,她主要是问我一些数学知识的归纳。其实她上课是没怎么听的,主要是听不懂就不想听了。可我私下辅导她,可她能够完全听明白,甚至可以做一些比较基础的题目。于是我有一种感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处在水平差异太大的班级,老师不可能全部都能顾及得到。

如果要想教好每一个学生,就要分三个层次,以便教学。

最后,在这学期的调整中,我发现我的认识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足:我认为学生只要学得好,就有了兴趣。可是,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好数学,是十分困难的,我的教学实践的感觉告诉我,这如同是训华罗庚踢足球,教马拉多纳学数学!这起码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时间,需要较长时间的承受不出成绩的较为认真的持续的学习,那这兴趣从哪来呢。我在这方面,认识不够,从而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情趣”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够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我在新的学年中,需要思考、实践和反思?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10

一、明确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结合教学大纲,认真研究高中数学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洞悉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该课程总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在备课之初就要设定好每一节课要达到的分目标,将每一节课的局部跟整体联系起来,让学生有融会贯通、豁然开朗之感。一般来说,分目标的确定不应只是停留在要学生掌握多少概念定理、基础知识上,更为关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新的目标的确定势必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做好一个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才能谈及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

二、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明确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就要着手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它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做出科学合理、有条不紊的教学设计,我们需要虚心学习同行的宝贵经验,反复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达到日臻完善的程度。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动开展课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教师要做好陪伴和引导的角色。高中数学课程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稍有脱节,就有可能学得吃力,导致兴趣下降,动力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通过提问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灵活做出适当调整。课堂上准备的习题也要难易适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目标,体验到学会的成就感,建立对本门课程的自信心。高中数学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锤炼,力求精确生动,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生活趣事,生动活泼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四、创设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长期以来,造成教学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忽视或没有重视去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忽视情感因素的教育价值。而现代教学则是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与融洽作为其执意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着力从理性与情感统一的高度来驾御和实施教学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最有助于个体各方面能力的发挥,高中数学的学习也不例外。课堂任务繁重,压力过大,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会大大降低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幽默智慧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轻松掌握每一节课的精髓,做到对知识点的举一反三,做到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

五、建立亲切舒适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既受教育活动规律的制约,又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反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身为学生的榜样,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努力做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因此,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说难也不难的任务,说它难是因为无论是钻研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科学创新的教学设计,还是做好生动主动的课堂教学、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一环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高尚无私的爱,实属不易。说它不难,是因为这些工作的确就是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默默做着的,只要我们忠于职守,踏实奉献,就能收获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收获桃李满天下的累累硕果。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11

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

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重点:

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情景设计:

一.复习回顾:

1. 诱导公式(一)(二)。

2. 角 (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3.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 )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二.新课:

已知 由

可知

而 (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 (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 角 相等。即:

.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1.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三.例题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例4:化简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 (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课后练习A、B组

六.课后反思与交流

很荣幸大家来听我的课,通过这课,我学习到如下的东西:

1.要认真的研读新课标,对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把握要到位

2.注意板书设计,注重细节的东西,语速需要改正

3.进一步的学习网页制作,让你的网页更加的完善,学生更容易操作

4.尽可能让你的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的思考,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上课的生动化,形象化需要加强

听课者评价:

1.评议者:网络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态大方,作为新教师,开设校际课,勇气可嘉!建议:感觉到老师有点紧张,其实可以放开点的,相信效果会更好的!重点不够清晰,有引导数学时,最好值有个侧重点;网络设计上,网页上公开的推导公式为上,留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来思考。

2.评议者: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空间发挥,教学设计得好;建议:课堂讲课声音,语调可以更有节奏感一些,抑扬顿挫应注意课堂例题练习可以多两题。

3.评议者:学科网络平台的使用;建议:应重视引导学生将一些唾手可得的有用结论总结出来,并形成自我的经验。

4.评议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探究。

建议:课件制作在线测评部分,建议不能重复选择,应全部做完后,显示结果,再重复测试;多提问学生。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语调相对平缓,总结时,给学生一些激励的语言更好

(2)这样子的教学可以提高上课效率,让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

(3)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

(4)存在问题:

1.公式对称性的诱导,点与点的对称的诱导,终边的关系的诱导,要进一步的修正;

2.公式的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怎么用,学习这个诱导公式的作用

3.给学生答案,这个网页要进一步的修正,答案能否不要一点就出来

高中数学教案大全及反思 篇12

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书)即,①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

(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

(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

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四、作业: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