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4-09-04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教案(集合3篇)。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开篇内容,教材第一节先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本节教材把地壳物质循环放在内、外力作用之后才来讲述,主要依据是:在地壳物质的复杂变化过程中,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先讲述内、外力作用,可以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思维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思维的深度还不够,学生自主收集有效资料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中应注意重点培养学生根据给出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交流、交往的平台,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阶梯。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内、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难点】

1、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提问导学法、案例分析法。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悬导入】播放音频材料:童话故事“岩浆之旅”,思考:岩浆晶晶和亮亮经过怎样的长途跋涉和变化完成漫长的旅行回到岩浆之家的?

【设计意图】运用音频材料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创设情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又保证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结合教材文字材料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找出三大类岩石,并尝试分析其形成过程。

2、根据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判断各类岩石的特征,并完成连线题:

喷出岩:很结实,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侵入岩: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

沉积岩:有美丽的花纹,是很好的装饰材料

变质岩:可能存在气孔

3、根据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及其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注意岩浆岩与岩浆、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箭头)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并填上主要的地作用力。

5、将这些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成哪几类?

【设计意图】第1个问题较抽象,对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知识可适当补充。

第2个问题的设置能开动学生的思想机器,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大胆猜想,自行解决问题,避免由教师讲授产生的枯燥。

第3、4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5题的设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体会内、外力作用在地壳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又可顺利导入下一个问题。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视频欣赏各种地貌图片】缤纷擂台——分组合作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分成四组)

A组题:流水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流水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流水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流水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B组题:风力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风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风力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C组题:冰川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冰川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冰川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冰川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D组题:海浪的作用

1)结合生活实例说明海浪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的表现。

2)海浪各种作用在我国的分布。

3)海浪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得以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

【设计意图】视频欣赏图片既可以适当放松,稍作休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的同时,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为探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缤纷擂台,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每组试题的设置都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这样既可以降低难度,又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地理思维,并培养学生能选择和利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思路。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质作用

(一)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3、分析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

2、表现形式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世界主要外力作用表现形式

2、能够判断常见外力作用的表现

3、比较解释流水作用、风力作用的侵蚀与堆积,并能举例说明。

4、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应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提前预习关于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部分的内容,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与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

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2、结合家乡实际,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的表现、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教学难点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问题解决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简单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内容,通过提问与读图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组不同外力作用类型的图片,请同学根据已学知识分析各外力作用的表现。

[学习新课]

一、流水作用(侵蚀、堆积)

首先,阅读课本结合课件,对外力作用有宏观认识,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各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过渡到流水作用。

其次,分别从流水侵蚀与侵蚀地貌、流水沉积与沉积地貌,并请同学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对河流地貌内容具体分析。

二、风力作用(侵蚀、沉积)及冰川海浪侵蚀作用

类比流水作用的侵蚀与堆积作用直接分析风力作用,利用课件结合主要风力作用图片分析风力作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结合课本知识窗对冰川、海浪的侵蚀作用与地貌进行分析,并介绍主要概念,主要以理解为主。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也有很大影响,在外力作用的基础上加入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分析积极与消极影响。

最后在课堂结束前由教师总结本节课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地理研究能力。

3、联系生活实例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

[归纳总结]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相关习题检测。

[布置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相应作业,并做好总结与下节课预习

21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教案 篇3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

2、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影响。

3、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内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练习检查与反馈。

新课导入:世界十大地貌奇观欣赏切入主题地质构造。

一、褶皱

动手观察与思考:

1.取出一本书,假设每页书代表一个地下的岩层,如果书本岩层受到强烈的水平挤压碰撞时,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

2.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3 .一般情况下,背斜和向斜往往形成什么地形?

4.试分析“地形倒置”的原因

5.在纸上画出一个褶曲(背斜和向斜)图,作一条剖面线,分析A.B.C.D.E五点的新老关系。

小结和练习。

二、断层

1.什么是断层?

2.我国有哪些典型地垒和地堑分布? 小结和练习

三、实践意义

分组探究活动:假如你是地质工程师,请确定下列选址,为什么?

1、采石场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2、石油勘探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3、地下水开采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4、隧道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5、水库大坝建设应选择背斜还是向斜? 小结和练习

1 课堂小结、练习和作业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一、褶皱

1、背斜

2、向斜

二、断层

1、地垒

2、地堑

三、实践意义

该教案已用于校内公开课教学,科组评价认为:课时内容条理性比较清晰;教案、课件的知识体系性很完整;注重讲练结合,给予学生思考、分析、理解、讨论的时间较多;在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方面,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及时归纳总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