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比的意义 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4-08-30

比的意义 教案范文。

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准备教案的过程有助于教师梳理上课内容。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比的意义 教案范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对教案的编写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您可以在以下资源中找到涉及“比的意义 教案范文”相关的资料,这可以帮助你解决困惑!

一、现在的环境艺术教学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因为受到我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束缚,对于现在的高校的教学来说,考核的制度还在沿袭着传统的教学形势下的相关制度对于考核的形式以及答案,都是具有传统的教育形式,具有固定的模式以及固定的答案。但是这种具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创新的意识。现在的很多的高校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按照基本的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方面的基础进行教导,在这方面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一定的严格的教学标准进行学习,但是这样就会局限让学生局限于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够进行思想上的创新以及发展。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设计的思绪。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导致学生不善于改变学习的思路,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及思维。不管是课程的横向发展还是课程的纵向发展,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一直处于固有的学习模式,并且相对的封闭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在环境艺术相关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进行设计某个项目是,只是单方面的进行相关的环境问题,但是并不能全面的考虑到设计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学生只是接受了教师的相关的意见进行设计,但是并没有自己的创新的想法,所以,在进行设计时,相对的局限性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因为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单一的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且学生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将设计的理念以及设计的思维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统一。对于这方面的意识也非常的薄弱,还有很多的学生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师的教导思维进行设计,这样不仅不利于设计形式的展现,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体现。

3、禁锢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传统的教学形式最不利于学生的就是比较传统,抑制学生的相对的开放性的思维。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创新以及对于设计的相关的知识的掌握。当然,并只是体现在的学生的思想上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过于的传统以及教条。很多的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作品因为不符合或是比较夸张一点的形式就予以否认,这样就非常的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创新,并且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环境设计的热情。

二、发散式教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体现

1)发散式教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相关的标准答案可以进行多方向的延伸,这样就会促进环境设计教学的多样化的发展。不管是任何的关于设计的想法,对于环境设计来说都是具有创新价值的。好的创意,好的环境设计的信息点以及一个关于设计的好的想法都是对于环境设计创新的体现。发散性的教学主要体现就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创新想法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可能成为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进行环境设计得教学中,要重视多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加重要的设计价值以及关于设计的知识技能,创造出更好的'设计产品。并且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案的设计时,将需要讲解的相关的知识以及设计理念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发散性教学不仅推翻了关于环境设计的基础教学以及专业性的教学之间的差距。并且在面对大型的考试时,可以让学生掌握各个阶段不同的环境设计的状态,在进行考试的同时,不用过于的烦恼与固定的答案不符的现象。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充分的展现。

2)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想,可以让学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中,永远离不开的就是学生对于设计的想象。关于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离不开的就是学生的创新性的思想。发散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考模式,采用创新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问题。可以改变学生的单向的思维方式,将学生慢慢的引向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中,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进行创新设计理念。针对于同一个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通过多方面的进行思考,无限的延伸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于设计理念的无限潜能。并且在挖掘潜能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延伸,实现设计的效果的最大化。随着现在的经济形式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已经不能单单的从表面进行定论,需要学生从多角度的方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然后进行设计。

精选阅读

分数的意义教案1000字


一名好的教师会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前准备好教案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教案可以对教师后续的活动安排发挥指导性作用,做到这几点就能帮助你完成一份完美的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案1000字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实践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基本练习

1、分数的意义。

练习第一、二题。

学生填写后,说说思考方法。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中第二题的2/3,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2、分数的大小比较:

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一说比较分数大小时是怎样思考的?注意,本题是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没有涂色的部分。

3、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

第5题。

说一说假分数、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4、填符号:

第6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二、运用知识模型:

1、第7题。

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2、第4题。

先引导学生解决第1问题,学生根据题意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如站着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几分之几,男生的人数占这群学生数的几分之几等。第3个问题,主要用分数进行交流,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充分交流。

3、第8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年历卡片,可以让学生根据年历自己数一数,再得出结论,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在完成教材的前两个问题后,教师要充分利用年历卡片这个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分数进行交流。

三、实践活动:

课前可以组织学生简要设计一张数学报,自己想一想各栏目所占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分数的应用。

四、: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一个好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灯塔,身为教师,应该坚持对新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教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以往经验式教学的漏洞。教案都有哪种形式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1

《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史。

(2)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寓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材料,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让学生用这些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他们分一分、画一画、折一折表示1/2.然后观察、比较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领悟出单位“1”不仅仅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达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

2、在古代,人们已经遇到这样的问题,请看第60页上面的插图。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请看第60页下面的插图。

通过谈话自然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把自己知道的例子说给大家听。使学生有满足感,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感受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 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教学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分数的组成及分数单位,这部分知识,是学好分数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有关概念,如分数的单位、分数的组成等,对进一步学习分数、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其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学生受到“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自主活动,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整体感知分数的意义,形成分数概念。

2、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解决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完成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注重对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为了进一步地帮助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学具,小组合作交流,并进行观察、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得出分数的意义及认识单位“1”。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我们教室里有什么变化?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一位老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

板书:1/4

师:你们认识它吗?它是谁?这是一个什么数?对于分数,你有那些认识?

2、感悟分数的产生.

二、操作探究

1、学习分数的意义

(1)、通过操作体会1/4的意义.

取出材料袋中的材料表示出1/4。

提出要求:先自己独立操作,尽量想出不同的方法,再用阴影部分表示出1/4。学生操作,小组交流。

展示汇报: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操作成果?

学生展示、汇报。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就是1/4。

(2)、出示练习纸:看图填上适当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明分数的意义。

(3)、认识一个整体.

出示一个橙子,师:我如果要把一个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这个橙子的多少?

出示5个橙子,问:现在我这儿有多少橙子?如果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怎么说?如果放在一个袋子里,又可以怎么说?放在一个盒子里呢?

小结:我们可以把这5个橙子看作一个整体。

师:现在我要把这盒橙子平均分给5个同学吃,每人吃几个?吃了这盒橙子的几分之几?再出示一盒水彩笔,提问:现在我手里拿了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什么?现在我把这盒水彩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盒水彩笔的几分之几?

举例:我们还能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4)、操作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取出8跟小棒和12面小旗,用其中的一种,把它平均分一分,再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5)、认识单位“1”.

自学课本74页第一小节。

指名汇报自学情况。

出示单位“1”的概念,齐读。

(6)、小结分数的意义

小组讨论、交流:什么样的数叫分数呢?

小结分数的概念,学生齐读。

2、练习应用.

(1)、说出下列分数的意义,并找出单位“1”。

黑兔是白兔的2/3;

女生是全班学生的4/7;

已经修了全长的3/8;

西红柿是黄瓜的1/2。

(2)、完成课本“练一练”。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说课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我们在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中坚持这样的一个理念:概念教学要注重数学活动的过程。因此整节课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在原有对分数的生活基础与运用价值的感知基础上,经历主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建立分数的概念并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围绕这一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感知分数的产生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前题,历年来教者在向学生介绍分数的产生时基本上是采取查找资料,口头传授,学生看书等形式,实际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真切的感受到分数的产生,更无法理解分数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创设了一个做贺卡的情境,让同学们用手中的一张纸去做贺卡,并用分数介绍贺卡每部分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分数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实际,而且为认识单位“1”埋下伏笔。

2、动手操作,解决难点。

概念作为一个数学知识,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建立数学知识时也必然有一个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就本节课而言,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到分数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用学具代替任意的多个物体小组合作来解决。

3、设计具有开放度的习题。

一节课好的习题设计,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理解并巩固新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我设计了基础练习题和开放题。开放题分别是:面对九宫格提问题;设计周末一天的生活,用分数来描述。通过这样的习题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拓展并感受单位“1”。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七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学生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学生理解了单位“1”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才能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也为以后学习分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并理解分数的意义。

3、教学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说课过程:

新课标指出:努力营造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创造分数,不仅有利于学生广泛参与,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使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我探索,自我表现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

1、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那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虽然书上没有学过,但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一个空白,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应有所认知。因此,我打算在课上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课前提供给每一小组的材料(1分米的线段,4枚棋子,8支铅笔,6块橡皮,一根绳子??)。学生四人为一组,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合作交流,尽可能多的创造一些分数,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表示?我们汇报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交流结束以后,组织讨论:大家在得到这些分数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想法?重点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指出:必须是平均分成的。

接着讨论:平均分的对象相同吗?你能把这些平均分的对象进行分类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最后教师指出: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为了加强理解单位“1”的含义,紧接着要求学生举例说说: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在大量举例的同时,充分理解单位“1”的含义。在突破单位“1”的含义这个难点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共8面)以老师首创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1/4、2/8等)。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老师引导说“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分数单位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分子、分母的意义和分数单位,进一步学会读写分数。

2、通过分数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单位1和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电脑软件、实物投影仪、正方形纸、围棋子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进

1、出示分数,它们是什么数?

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初步认识了分数,那么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得多少?

(2)请两组同学量一量课桌的宽是多少厘米?

(3)请一位同学量一量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

(得到的结果都不是整数)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什么是分数?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理解概念:

1、理解单位1的概念

(1)出示一块蛋糕:它可以用1来表示。

(2)出示一个正方形:它可以用1来表示吗?为什么?

(3)出示一条线段:它可以用1表示吗?为什么?

小结:一块蛋糕,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都是一个物体,都可以用1表示。

(4)出示四个苹果:这是几个苹果?可以用1表示吗?为什么?

用圆圈把四个苹果圈起:现在可以用1来表示这些苹果吗?为什么?

(5)把这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用1来表示行吗?为什么?

(6)我们全班同学可以用1表示吗?为什么?一组同学呢?

(7)你能举出一些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用1来表示的例子吗?

小结:1不仅表示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1很特殊,我们给它加上引号,把它称为单位1。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单位1的'?能举出例子吗?

2、理解分数意义:

(1)把这块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把正方形纸平均折成4份,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出它的三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基础。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们可以确立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设计,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对一些感性材料去伪存真地整理和加工,抽象出分数的本质特征,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位“1”的理解与分数意义的归纳。

教学难点:分数单位的理解

四、说教学设想

1、《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应此,在设计上我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议一议”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数的意义,最后在“想一想”中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精炼自己的思维,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在举例大量感性材料后再归纳出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已知

轻松谈话:“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们知道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指明了道路。

(二)整体感知

1、整体出示例1的图: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让学生独立完成,因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旧知,重点是放在分数所表示什么上,学生边叙述老师边板书,突出“平均分”、“表示这样的”关键词,然后告诉学生月饼我们可以称作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可以叫做一个图形、1米长的线段可以叫做一个计量单位、6个圆可以称作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或者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一个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因为这是规定的,所以有老师来告诉他们,接着用追问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

2、接下来结合具体事例让学生说说3/4是把谁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呢?5/8、3/5呢?

3、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例子说说什么叫分数。引导学生慢慢说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了到理性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认识分数单位

1、在学生认识什么叫分数的时候一气呵成认识分数单位。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接着让学生找出3/4、5/8、1/3的分数单位

3、我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它的分数单位是?100份呢?a份呢?若干份呢?让学生很快领悟到分数单位的含义。

4、弄清一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四)在后面的练习中抓住本课的重点进行训练

1、把谁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几分,表示这样的几份。

2、桃子图用追问的形式,为什么涂得都是2/3,桃子个数却不一样呢,从而让学生抓住重点:找准单位“1”。

3、分小棒意为让学生明白单位“1”相同的时候,平均分的份数不同,一份数也就不同了。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活学活用。

4、从直观转向抽象,找出生活中分数的分数单位“1”,让学生轻松解决难点。

5、激趣练习:请2个学生站起来占谁的几分之几。

6、“破碎的数”引发学生对分数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6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搜集的数学资料和信息,为学生创设一个“数学就在我身边”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多少已有过接触,比如:出勤率、投篮命中率、酒精浓度、含糖量等等。所以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地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同时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对分数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会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在本课内容中,教材十分重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设计了“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等活动。在充分研读教材后,我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结合实际设计了通过交流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到的百分数引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会用百分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百分数的现实意义,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有数学思想的情境,体现数学价值。本节课的引入选择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小常识――篮球队选拔队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引出百分数的意义。在交流同学们收集生活的百分数时,充分感知生活与数学的密切相关。

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资料,引发学习兴趣,扩大数学素材的信息量。课中设计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将生活中鲜活的题材使数学小课堂延伸到社会的大课堂,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中,教育与生活与数学学习融为一体。

出示有关百分数的信息,让学生关注数学应用,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结合实例培养学生情感。课尾设计的“送上一句话(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与学生共勉的情境,以产生课堂总结的韵味,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二)学法:

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7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77至78页的内容。

2、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本单元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百分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学生极易把百分数等同于分母是100的一般分数。因此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结合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百分数建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法和学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观察法、指导点拨法、讨论法与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角色。

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资料。

1、创设情境,引入分率的比较方法;

我首先播放安阳市打造“国家级园林城市”以来,近期绿化情况的图片。引出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把安阳建设的更美、更靓,安阳园林绿化管理处准备购买一批树苗,面向全社会招聘植树公司,前来报名的有两个植树公司(课件出示表一):

我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安阳绿化建设的负责人,在招聘植树公司时,你会选择哪家公司?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不难得出:因为没有种植的总棵树,所以不能判断出应选哪家公司。

课件出示表(二):

我提问:现在表格内有了种植的总棵树,你现在能做出选择吗?我预设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方法:

25-23=2(棵)23÷25==

30-27=3(棵)27÷30==

少,所以就选B公司。

我的教学策略是:当出现第一种方法时我会用语言点拨,使学生意识到这种方法不科学;当出现第二种方法时我会结合学生的汇报,将每个公司的成活比率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由于不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分率的大小,继而学生采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出结果:A公司的成活比率较高,选A公司。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是要通过比较分率,才能获知正确的结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分率上来,为学生下面更好的理解百分数是一个分率,构筑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2、完善情境,引入百分数;

我首先发布消息:C公司也要来参加竞聘。接着我给出C公司的资料课件出示表(三):

植树公司成活棵树(棵)种植棵树(棵)成活棵树占种植棵树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我提出问题:现在又该选谁呢?学生很快用通分的方法,把这些成活比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出结果:C公司的成活比率高,选C公司。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到黑板上。

我继续发布信息:又来了D、E、F三家公司参加竞聘。这时我给出D、E、F三家公司的资料,课件出示表(四):

97%

我提出问题:现在又该选谁呢?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6家公司的资料,发现如果还用通分太麻烦了?这时老师用语言点拨提醒,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把这些分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引领学生把表格中的分率进行转化,很快比较出了结果:选F公司。老师乘机揭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一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

《分数的意义》是在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从而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这是第一项目标也是基本目标;借助用小棒找1/4,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这两项目标是在第一项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拓展。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图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在深入剖析教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全课以“谈话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其中动手操作,创造分数这一大环节包括动手操作,感知意义;师生互动,理解意义;深化整体,总结意义;巧妙练习,强化意义四步。设计了如下一节课:

轻松谈话:“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你们知道哪些与分数有关的知识?”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的同时,教师结合大屏幕(课件)适时小结一个苹果、一张饼都称之为一个物体,一米长的绳子把它叫做一个计量单位,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当学生已经把相关的知识说充分了,教师还适时走进去“老师知道它们也和分数有关,你们看(课件)4根小棒、8根小棒、20根、100根小棒,4个苹果、12朵花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分得的结果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借助集合圈渗透一个整体的同时,让孩子们感知到当我们把很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也可用自然数1表示。它也可以被分,分得的结果也可用分数表示。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操作指明了道路。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二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包括10捆小棒、12朵花……(课件)然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一个正方形(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4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4根小棒,8根小棒,6只熊猫等都可以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在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的概念。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4、5/9、3/11、4/5几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课件)学生是在感知、理解中总结意义,掌握新知的。

接下来通过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比如设计了猴子分桃,猜一猜老师口袋里有几个糖等有趣的游戏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9

一、复习

(1)一袋大米,吃了。

(2)一袋大米,吃了千克。

这两题中的有什么不同?

二、导入新课

老师这有一张卡片,谁愿意读一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数,谁找到了?你们知道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

三、新授

1、百分数的读、写法。

你们知道为什么把这些数叫做“百分数”?

它们就相当于分数中分母是100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所以叫做百分数。只是通常百分数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写成59%、41%这样。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练写百分数。

2、百分数的意义。

你们知道黑板上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如:棉51%、涤49%等。

这些百分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表示两种量、两个数的关系。我们把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和我们学习过的分数有什么不同呢?

四、练习

1、课前复习题中,谁能换成百分数表示?

2、在规定时间内,写10个你喜欢的百分数,用含有百分数的语言告诉大家你写了几个?

3、飞标游戏,说明什么?

4、成语中的百分数。

如:百里挑一、一箭双雕、百发百中、十有八九、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句话,“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浙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69——72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约数和倍数,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先让学生了解分数的演变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出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了关于分数的哪些知识,接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通过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题目,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从而自然而然的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分数的意义。

(4)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的含义。

二、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新知。

三、说学法指导

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方法,使其养成自学习惯,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总结归纳,多层次练习形成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出示分数演变过程图,引出分数。

2、说说关于分数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3、还想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

(二)自学课本,了解新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自学课本后又知道些什么?

2、说说自学课本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

(设计意图: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自学课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这跟单纯的讲理论完全不同,自学课本后,学生很愿意把自己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告诉大家,和大家交流、分享。)

(三)多层次题目,深化新知。

1、猜一猜

(1)出示一个1/3的长方形的阴影部分,问: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2)出示一个3/8的圆的阴影部分,学生猜可用什么分数表示。

(3)露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学生画这个整体。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知道了分数的意义,但这只是表面的知识,设计猜一猜这个环节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的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

2、快速抢答

(1)将6支、8支、10支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几支?

(2)将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可以用3支表示吗?

(4)再加2支还能用1/2来表示吗?

3、6支铅笔拿出它的2/3

4、拿粉笔,三盒分别拿出1支、2支、3支都占这几盒粉笔的1/5,每盒有几支粉笔,每份有几支?比较三个1/5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

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设计了这些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明白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整堂课由于设计了不同类型的教学环节,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建立了数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5、分一分:按老师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当中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6、概括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前面的自学、一系列的不同层次的练习,充分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自然得出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精选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需要教师反复打磨和改进。精选文章“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将为您展示更多有关知识和见解,我们会在网站上发布更多信息请持续关注!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具和学具:

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显示)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练习:

1、3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它的分母是(),表示();分子是(),表示()。

2、67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师:今天的数学课呀,我们要从一张纸开始。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一张纸,连续对折两次,然后展开。

师:你把这张纸分成了几份?大小相等吗?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指其中的一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板书:1/4)(指另一张分成不平均4份的纸中的一份)这种分法中的一份也可能用1/4来表示吗?为什么?没错,只有平均分的情况才可以用(指1/4)这样的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它表示什么意思?(指两名学生来说,引导学生具体完整地回答)

师:其实,早在三年级时,我们就已经认识分数了,你还记得它各部分的名字吗?(指4)这是分母(板书:分母)(指1)这是分子(板书:分子)(指分数线)这是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强调平均分)。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了解分数(板书:分数的意义)。

师:除了这样的一张纸,还有什么物体也可以表示出它的1/4?(比如一块蛋糕、一支铅笔……引导学生举例并描述1/4)

小结: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然后用分数来表示。(同时板书:一个物体)

师:如果给你一些物体,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表示出1/4吗?请同学们从学具中选取一张物体的图片,试着画一画,来表示出这些物体的1/4.

学生动手操作。

表示完的同学先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1/4的。

(引导学生具体表述,示例:我把这些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些苹果的1/4)

3.归纳,认识单位“1”

师:很好!看来,可以被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的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板书:一些物体)。在这里,我们把它们都叫做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师:现在来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把哪些东西看成单位“1”,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交流。指名回答。

师:(课件出示)1米可以看成单位“1”吗?对,比如1分米就是1米的1/10.像这样的一个计量单位(板书:计量单位)比如1千克、1小时……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

师:(课件出示)老师也有一幅表示1/4的作品,露出来的部分是一个整体的1/4.。你能在练习纸上把藏起来的图形画出来吗?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这样画?这个整体是什么样的?这里的1/4是把什么看成单位“1“了?

师:那你画出来的部分,应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呢?(板书3/4)为什么?

师:说得太清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任意写一个分数,再和同桌说说你写的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师:同学们介绍得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6页,完成做一做。

师:(指课件)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单位。

学生分别汇报课件上一些分数的分数单位。

师:同样把这一堆糖看成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表示出来的分数单位也就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看课件演示)

师:分数是我们在进行测量、分物时,或者计算时,得不到一个整数结果的情况下产生,它来源于生活和数学的需要,也正是这样的需要,我们以后还会继续认识更多的数。

板书设计: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3

学习内容:

课本第97页例1及“做一做”,第99页练习十九第1、2、3题。

学习目标:

1.我会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小数化成分数。

2.我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自学例1,小组合作交流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关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我的想法:

②完成课本97页“自己试一试”三个填空题。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我能行:“做一做”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4=0.05=0.37=

 

【2022年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分数、表示、单位、同学、一个、平均分、我们、意义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对网友有用。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4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特别是理解单位“1”、分子、分母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培养学生动手操能力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在操作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分数的意义,正确认识单位“1”。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带着问题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提问:

(1)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的几个??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的几个?(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2/1)?

活动二:

1、关于分数,你知道了分数哪些知识?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能说出几个简单的分数吗?

2、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为建立单位“1”打下基础。

活动三:

初步得出: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看作一个整体,现在是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设计意图:把单位“1”从一个物体过渡到一个整体,初步建立单位“1”概念。

小结:单位“1”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指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能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单位“1”,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为充分理解分数的意义基础。

⑵读读书上是怎么说的?

同桌同学说分数,说名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以用分数表示。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5

1. 进一步认识分数。

2. 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2、认识单位“1”的丰富含义,知道单位“1”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能表示一些物体,并且会根据一句话判断单位“1”。

3、能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来解释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

4.能结合创造分数的过程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并且能说出一个具体分数中的分子分母的含义。

能力目标:

5.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片,四个苹果。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图1学生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然后再通过图2学生更加明白分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平均分的过程,重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 形,结合图2,说明单位“1”还可以是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再结合“做一做”,学生理解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单位“1”的概念广泛化。接着通过老师讲解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最后通过练习举例,学生更加了解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我们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但是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结果往往不是整数,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

引入:正是这样的实际需要,产生了分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的概念。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你能举例说明的含义吗?

2.看课本插图,说一说,每个图下面的分别是:

(1)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了几份?

(3)表示这样的几份?

3.如果把改成,请再说说它的具体含义。

4.概括分数的意义。

(1)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

(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请说出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4)你能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吗?同桌两人议一议。

(5)以为例,说一说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其含义。

①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②再写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③最后写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三、基本练习

完成“做一做”

1.学生完成第62页上的“做一做”(填写在课本上)。

2.交流、核对答案。

3.一堆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 )颗,2份是这堆糖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地反馈,把知识落到实处。

1.自然数的单位是几?6里面有几个1?42呢?

2.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理解分数单位的概念: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说出上面“做一做”中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6.引导发现:一个分数,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1.你能从这几句话中找出单位“1”吗?

我班有( )名学生,男生( )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独生子女占我班的几分之几?

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1. 分数的产生 生活的需要产生了分数。

2. 分数的意义 , 。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实用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学思考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写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上课的时候更加游刃有余。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自己的逻辑上有节奏的安排好每一堂课程,您知道怎样写一份精美的教案吗?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实用教案] 《方程的意义》教学思考,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本节课从两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对所列方程的观察,并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自然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其相关的一些概念,既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又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计过程中,不过于强调形式化的定义,也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只要能辨认一些概念即可,最后出示的一个实际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二次方程学习的重要性及实际价值,同时也为下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的学习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与能力。

本节课教学,注重知识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分层作业中必做题巩固本节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选做题密切联系生活,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设了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可能蕴涵某些数学知识的现象,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意识。通过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探究现实世界,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11篇


栏目小编英勇不屈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今天的“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教案是教师的工具之一,承载着难点和注重的方向。读完这篇文章后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哦!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1)

1. 进一步认识分数。

2. 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2、认识单位“1”的丰富含义,知道单位“1”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能表示一些物体,并且会根据一句话判断单位“1”。

3、能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来解释一个具体分数的意义;

4.能结合创造分数的过程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并且能说出一个具体分数中的分子分母的含义。

能力目标:

5.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和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中拟订教学的重难点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片,四个苹果。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是通过图1学生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然后再通过图2学生更加明白分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平均分的过程,重点理解单位“1”的意义,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 形,结合图2,说明单位“1”还可以是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再结合“做一做”,学生理解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使单位“1”的概念广泛化。接着通过老师讲解理解分数的分数单位。最后通过练习举例,学生更加了解分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我们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但是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用“米”做单位,结果往往不是整数,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包饼干,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

引入:正是这样的实际需要,产生了分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的概念。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你能举例说明的含义吗?

2.看课本插图,说一说,每个图下面的分别是:

(1)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平均分成了几份?

(3)表示这样的几份?

3.如果把改成,请再说说它的具体含义。

4.概括分数的意义。

(1)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

(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请说出上面三个例子中的单位“1”分别指什么。

(4)你能说出分子、分母的含义吗?同桌两人议一议。

(5)以为例,说一说分数的书写顺序及其含义。

①先写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②再写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

③最后写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三、基本练习

完成“做一做”

1.学生完成第62页上的“做一做”(填写在课本上)。

2.交流、核对答案。

3.一堆糖,平均分成3份,每份( )颗,2份是这堆糖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边讲边练,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及时地反馈,把知识落到实处。

1.自然数的单位是几?6里面有几个1?42呢?

2.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理解分数单位的概念: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说出上面“做一做”中几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它们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6.引导发现:一个分数,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1.你能从这几句话中找出单位“1”吗?

我班有( )名学生,男生( )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独生子女占我班的几分之几?

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1. 分数的产生 生活的需要产生了分数。

2. 分数的意义 , 。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体验活动中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许多物体也可以看成单位“1”。

2、学生能掌握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知道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教学难点:

认识单位“1”,知道许多物体也可以是一个整体。

教具:

课件、各种形状的纸张、水彩笔等。

师:今天老师带来三个苹果,准备分给两个同学,谁能帮老师分一分?

师:那也就是说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一份是么?

2、(幻灯出示书上的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古代,因为生产的需要,人们为了测量,把物体分成一段、两段、三段,不够一段了,不是整数,不能用整数的结果表示,为了准确地表示出来该怎么办呢?(出示幻灯,找同学来读)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用分数来表示。

1、幻灯出示1/4,这就是一个分数,它读作什么?(生答四分之一)谁能说说它的各部分名称?它表示什么?(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1/4)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准备了教具,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来吧。

(2)用你喜欢的方式把1/4表示出来。

(材料: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一张圆形纸,一根一米长的彩带)

(1)师在同学中分别找到一个圆形、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的1/4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生展示,师帮助强调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生边做,师边幻灯演示。

2、师小结:以上我们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他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他的1/4.(板书“一个物体”,“平均分”“1份”“1/4”)

3、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你们怕不怕?

(出示幻灯练习题),请说说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4、同学们,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巧克力蛋糕,准备奖励给表现好的同学,(幻灯出示)这是一块正方形的蛋糕,我们可以用正方形来代表它,它是原来蛋糕的1/4,猜猜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做一回设计师,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画它原来的样子。

5、请小组内展示一下你的作品,探讨一下还有没有其他的画法啦?

6、学生展示,老师幻灯演示。

同学们,你们真是优秀的设计师。其实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演示了。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1)这又是一块蛋糕,露出的部分是这个整体的八分之一,你能猜猜原来会是什么样子么?同学猜测。

(2)老师这里还有一块蛋糕,用分数表示是1/8(幻灯),请同学们猜猜这次的蛋糕原来的是什么样的?

同学们可以用三角形代替蛋糕,动手画一画原来是样子。然后小组讨论。

同学展示作品。

师:大多数年同学画的都是圆形的蛋糕,可是这次的蛋糕不是圆形的了,而是由8块单独的蛋糕排列组成的。请看大屏幕。(幻灯出示)

师:同学们很聪明,你们的表现太出色了。这次的蛋糕不是一个了,而是一些物体了。(板书“一些物体”)请同学们看看我们刚上课时摆的1/4,你能找到你用一些物体摆出的1/4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请2名学生到前面投影仪上展示,教师在旁边指导,让学生说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2、(幻灯出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请同学读)老师板书“一个整体”

请同学看看你桌子上的材料,说说你把谁看成一个整体了?你是怎么样分的?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再找两名同学展示)

3、请同学们看看你刚刚分的1/4,都是1/4,为什么有的同学分得的是1个物体,有的是2个物体?

生汇报,这个整体变了,因为四分之一是1个物体的原来是4个物体,四分之一是2个物体的原来是8个物体。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请同学们再说说同样是一个这一个物体,它可不可以是1/4,可不可以是1/8,可不可以是1/12?

生:当有4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4,当有8个物体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1/8…师:这说明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真棒!这肯定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二、学习单位“1”

1、师:刚刚我们分过的这些物体,都可以称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这个“1”加了引号,你知道为什么吗?(生答:因为这个1不是就指1,而是指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

2、师小结,刚刚我们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3、请同学们再看一下我们刚刚分过的物体,它们分别把什么看作单位“1”了?

4、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单位“1”。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幻灯出示12块糖),看看谁最聪明,回答的又快又好。

1、同学们,请看黑板,其实分数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我们就把他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

师:老师说一个数,看谁能快速地说出他的分数单位。3/4、2/5、8/9…

生抢答。

师:老师还没说分子呢,有的同学就已经回答出来了,你们发现什么窍门了么?

师:所以说,分数单位是由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单位“1”,和分数单位。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为你们而骄傲,让我们为自己精彩的表现鼓掌。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3)

单元总目标

1、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与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现实情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6、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处理问题的能力。

7、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单位“1”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3、通过自学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

4、能用分数进行简单的表述和交流,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5、了解分数的产生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情境中学习知识,通过自学学习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6、感受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时目标

同上

教材解读

教材第60页通过两幅插图1、古人度量物体时遇到的困惑,2、两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个物体的情境,揭示了分数产生的现实需要:在进行测量和分物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教材61页“举例说明1/4的'含义”是想通过学生的实践来理解1、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教材62页“做一做”是对分数意义描述的具体化和巩固,也为紧接着学习分数单位提供具体的实例。结合做一做让学生理解分数单位。

“你知道吗”是对分数的写法的历史的介绍。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说分数的经验学生已经积累的较多,在学习本课时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我认为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把理解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作为重点,并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重点要放在单位“1”,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如1/4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其中的典型习题:7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9段,每段长(),每段长()米,作为重点处理的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单位“1”,分数单位;理解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

教学方法

实践法、讨论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师),学生学习材料

预习作业

1/4,1/5,5/6,2/7,3/8

读出以上各分数,并说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板块

教师课堂行为(注明时间)

学生课堂行为

完成目标

课前活动:检查预习内容

师课件介绍:分数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学生读出分数,说明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

完成

目标5

一、了解分数的产生

1、课件演示古代人在测量时的方法,遇到的困惑,提出问题:剩下的不足一个单位得不出整数怎么办?

2、课件演示平均分东西的情境:

提出问题:小男孩能分到个石榴,每人平均分到块月饼,包饼干。

3、师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如学生说出小数,教师也应肯定学生的想法)

4、教师直接板书课题,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回答

完成

目标5、6

二、学习分数的意义

1、举例说明1/4的含义(板书1/4)

生演示完过程后,教师引导提问:

每一个图形为什么要分成4份?(引导学生说出分母是4,所以分成4份)(板书分成几份)

课件或学生实物对比,这样分(不平均分)行不行?(引导学生说出必须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为什么只涂了1份?(分子是几就涂几份)(涂其他处行吗?)(板书取几份)

(3)师:我们借助一个个图形弄懂了1/4的含义,你还能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弄懂1/4的含义吗?

课件演示:

4根香蕉,一盘面包,12块水果糖

一排书,一把荔枝

两道文字叙述题

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分法

(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相机引导分母是4就平均分成4份,分子是1,就取其中的一份),

(4)如果老师把图形或物体平均分好,你还能找到相应的分数吗?

(第3、4环节在汇报时)应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做的。

2、总结(结合课件)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三、巩固练习

1、把一个蛋糕()分成5份,这样的3份就是()。

2、下面的涂色对吗?

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情况

3、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6份,2份是()的2/6

4、5厘米长的一条线段,其中1厘米是这条线段的1/5,这条线段是单位1、()

5、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7份是()

6、先判断下图能表示哪个分数,再圈一圈

1/51/21/3

(10个草莓)

7、把一根木料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这根木料的()

8、把一根7米长的木料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这根木料的()

9、把一根8米长的木料平均分成4段,每段是这根木料的()

每段是()米。

10、一包饼干有12块,平均分给3名同学,每人分得这包饼干的(),每人分得()块。

11、把一根9米长的木料等距离锯了10次,每段是这根木料的()

12、一盒巧克力共有16块,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人分得()块,每人分得这盒巧克力的(),每块巧克力是这盒巧克力的()

四、学习分数单位

2、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64页第8题

学生比较分数单位的大小

师:谁决定分数单位的大小?分母越()分数单位越()

五、拓展练习

64页第七题

阴影部分占全图的几分之几

(1)学生利用学习材料表示出1/4

(2)全班交流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做练习十一的1——4题,汇报。

学生做题,汇报想法。

1、学生自读分数单位的定义

学生做题

完成

目标246

完成

目标1

完成

目标124

完成

目标3

完成

目标16

板书设计

平均分分子是几就取几份

分母是几就平均分成几份

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3题。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5)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百分数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而本节课从实例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学习百分数。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同本课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前可以让学生广泛的搜集整理百分数的信息,课上再说说这些百分数的意义,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又有利于学生感受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其次,教学时还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类推、辨别,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分析辨别的能力。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在用百分数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发展数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搜集标有百分数的实物(商标、说明书、合格证、报刊信息……)

1、情境出示:

同学们,为了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组织一场投篮比赛,规定每班派一名选手参赛,不过五(1)班有三名同学报名,他们投篮的水平都不错,这是他们平时练习的情况:

(1)同学们,如果你是五(1)班的班长,你会推荐第几号同学参赛?为什么?

会推荐3号队员参赛,因为他投中的个数最多。

我觉得光比较投中个数不够公平,还需要看他们共投了多少个。

(1)有了投篮总数,现在你准备推荐谁呢?(学生思考过后,会想到:直接算出投中个数是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再去比较。)

(2)那谁来说说怎么算?(生交流,师板书:22÷25=17÷20=43÷50=,然后再通分===)

(3)是呀,得出后仍不便于比较,进一步通分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便于比较了。现在谁能说说这三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呢?(学生回答出三个分数的意义)

3、小结,引出百分数。

(1)我们一起来看这三个分数,这三个分数比较特别,分母都是100,都表示某一个同学投中个数与投篮总数的一种关系,这些特殊的数数学上通常不把它们写成分数形式,而是写成88%。(板书:88%)读作:百分之八十八,也就是在原来分子的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一起再看一遍。(板书:85%)。你会了吗?拿出手指来,我们写写看。画个圈,画条斜线,再画个圈。(众生高举一手在空中书写)这就是百分数的写法。会不会写?像这一类的数就是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2)谁能说说这三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学生分别说出这3个百分数的意思)。

(3)现在你能确定几号队员投篮水平高些了吗?借助这三个百分数,很好地解决了选择哪个学生参加投篮比赛的问题了,看来百分数是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设置一个个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百分数,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教学伊始就将百分数的读写法呈现给学生,也为后面的学习交流提供了方便。

1、从具体实例中,理解百分数意义。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百分数吗?各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稍微留心一下,在我们生活周围到处可见百分数,这是一件衣服的合格证,(课件出示:合格证),在上面你能找到百分数吗?请你读出来。(学生读:棉75%涤25%)75%、25%表示什么意思呢?

2、小组交流自己搜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同学们,课前老师也布置大家收集标有百分数的标签、合格证等,都带来了吗?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互相说说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这些百分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全班交流。下面想请几位同学带着你的收集到前面来展示给大家看一下。

4、补充练习。

(1)老师这儿还有几个百分数,一起来看,(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情境图)从中能看到百分数吗?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交流)

(2)一起再来看老师从网上搜索到的一条信息,(出示网络信息:20xx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金额比同期增长110。7%,预计全年汽车出口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自己轻声地读一遍。这儿的110。7%又表示什么意思呢?(板书:109。1%)从这段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收集到的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使学生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体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又出示了几个百分数,看似随意,实则是别有用心,这几个百分数不只是与学生收集的百分数的简单重复,而正好是学生所收集的空白所在,它们的出示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趋完善。

1、回顾整理。

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这么多百分数,那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在交流这些百分数的意义时,全都采用了怎样的说法呀?(引导学生交流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2、归纳小结。

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板书: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3、观察分析。

同学们,到目前为止,关于百分数的有关知识咱们也了解得很多了,但不知大家有没有疑问,百分数和分数一样吗?百分数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下面让我们仍以四人为小组,去研究研究,看看百分数有什么特别之处。

4、学生谈发现,师引导整理。

(1)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只有是100,而分数的'分母是可以变动的;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小学教学设计网)

(2)写法不一样。

(3)读法不一样。

(4)百分号前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5)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100,可以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意义不同、写法不同、读法不同、百分数的前面可以是小数……)

5、实例中体会不同。

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发现了百分数和分数是不同的,有很多特别之处,现在请你来看一看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几个不能?(课件出示:一堆煤吨,运走了它的。米相当于米的。)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这两个分数都表示一种关系,而其余几个分数都是一个具体的数量)那你能不能将这两句话读一读,让别人能听出其中的区别?

设计意图: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把百分数仅仅“形象化”地理解为分母是100的分数,教材中又没有涉及百分数与分数区别这一内容,因而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并设计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去辨析、去感知二者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拨开心中迷雾,认识“庐山”真面目。

1、出示:1%、18%、50%、89%、100%、125%、7。5%、0。05%、300%

要求:喜欢读哪个就读哪个,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生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这一个练习中,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读,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选择地读。学生在回答哪些百分数比较特别,以及这些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千姿百态时,其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通过问题包装、形式变化,枯燥的百分数的知识放射出迷人的色彩。每个学生都乐意读出自己感到特别的百分数,都乐意读出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发现,进入积极的求知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

2、小游戏:让学生写出10个喜欢的百分数,学生动笔写了一小会,教师突然喊停笔。要求学生用今天学的百分数向全体同学汇报写了多少?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要求学生用含有百分数的句子,来说明已经写的百分号的个数,对于刚学习百分数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但是通过这个练习,形成思维的阶梯,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读出下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1)屏幕出示:“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2%。”

(2)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巩固了百分数的读法,而且从这两句话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用仅占世界7%的土地却能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中足以看出我国的强大。让学生感到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感觉从珍惜土地的角度出发更好一些,强大?有点勉强)

同学们,短短一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想在一节课时间里真正弄清百分数的所有知识那是不现实的,今天只是一个开始,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不断去研究更多有关百分数的知识,好吗?最后老师还想给大家留个调查作业。这几年,我们烟台的变化可太大了,这一点咱们是有目共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展开专题研究,向家长、亲戚了解了解,或者到报纸上、网络上去查找查找,收集收集有关我们烟台近几年各方面发展变化情况的百分数,相信当我们把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全班交流时,你一定会被我们烟台的变化之大以及变化之快所折服!

设计意图:现实中丰富鲜活的素材,使学生从“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及价值,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百88%、85%、9。3%、100%、110。7%,……

分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数和分数区别:意义不同、读法不同、写法不同、百分数的前面可以是小数……

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思维对话与碰撞。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本节课:

(一)0把数学引向生活,引向学生身边实际。

《新课标》强调了“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要学有用的数学”,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情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本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索发现,自我感悟并初步得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学得既轻松、快乐,又扎实、灵活。

(二)把数学学习活动建立在认知的冲突处,思维的提升处。

1、把数学学习活动建立在认知的冲突处。

本节课伊始,围绕推荐几号学生参加篮球比赛,引发学生思考。在否定了学生知识结构中已有的各种比较方案后,无形中“逼迫”学生思考思考、创造出更趋完美的比较方案,百分数也就在这样特定的背景下应运而出了。

2、把数学活动建立在思维的提升处。

在学生自主交流收集的百分数,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悟之后,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辨析与感知,使学生准确的把握住了百分数的本质,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较好地的解决了数学与生活,数学学习过程与思维过程和谐统一的问题。

(一)现实情境与数学问题的产生和谐统一。

数学的魅力在现实,数学学习的魅力在现实问题。教学中,我们找到学生经历过、体验过的本真现实,也就找到了吸引学生的魅力。本节课,执教者追索到篮球比赛派谁上场这一现实。在学生的经历中,派谁上场就是一个简单的、指令性行为,其实不然,在教师巧妙设计的悬念和设问中,抖露出一系列学生熟视无睹的内在的学向和发人深省的数学问题,数学价值、数学学习的价值昭然若揭,学生在派谁上场的研究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具体的,思维必然由感而发。

(二)问题解决与事实解读和谐统一。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数学问题发生碰撞,通过思维对话,寻求问题解决策略。本节课,执教者通过该派谁上场的确定过程,让学生算出答案——每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结果是表示三个人投中率的分母不同,不容易比较。此时,事实说明和呼唤新的表示方法,使大家容易比较的方法,至此,百分数在“呼唤”中闪亮登场,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在百分数意义的解读过程中,执教者又再次运用已有的事实。

(1)从投篮比赛结果生成的的百分数中去解释每个百分数的意思。

(2)从日常生活中所见所用的百分数各自表示的具体含义去解读。

这样把百分数的学习纳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事实研讨与解读过程中,既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为学生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三)知识的学习与有效建构和谐统一。

数学知识是延续的,数学学习与探究的空间永无止境。在数学知识中,探求其联系性,在数学学习中,把握知识的生成与联系,这是组织建立和谐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的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为使学生形成结构,执教者组织学生去解析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异同,这是建构的得力举措。

(四)教书和育人和谐统一。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解读本节课的设计,执教者既重视了通过百分数的引入与学习,使学生在经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百分数意义的认知过程,获得了应有的体验和感悟,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对教材、教学处理的人性化、教育化。从课的引入开始,教师就把教学活动设计成教给学生做人做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练习设计中,又透露出种种人文关怀:“你喜欢读哪个就读哪个,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2%”,谈谈自己的体会。这些正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责任。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既能使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又能使学生从中学习通分的相关知识。通分也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它是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是指定数的同分母分数题目的进一步发展。学习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公分母及找出原分数的分子、分母需要扩大的倍数。因此,在学习通分时,应先明确通分的思路,再准确地掌握通分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同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思维,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情境图,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学校的平面图,上面标出教学楼、操场和宿舍楼的面积分别占校园面积的,和,并出示教材83页第一个问题。

师:题中要求什么?(求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师: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就是求和谁大)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和谁大谁小,从而求出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结合例题,开门见山,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践探究,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1、观察和,找出这两个分数的特点。(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

2、质疑:运用以前学习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小组讨论后汇报:运用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都不能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3、探究和哪个分数大。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2)整理各小组的比较方法。

方法一:画图比较法,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方法二:先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所以>。

方法三:先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因为=,>,所以>。

师:有的同学用画图比较法直观、形象地比较出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的同学利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两个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分子或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出了和的大小。你们都能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真棒!

(3)判断操场和宿舍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师:通过上面的比较,说一说谁的占地面积大。

(操场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母、分子均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并给予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能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新知。

⊙探究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1、明确通分的意义。

师:观察方法二,这两个分数是根据什么转化成了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在利用分数基本性质转化的过程中,分数的大小变不变?(不变)

师: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2、明确通分的方法。

师:将和进行通分,是以什么作分母?(以和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师:试一试,能用7和6的公倍数作分母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

学生讨论后得出:可以用两个分数分母的公倍数作分母。

师:你喜欢哪一种通分的方法?为什么?(喜欢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3、试一试。

师:你能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宿舍楼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吗?

(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通分的方法)

预设生1:通分时,可以用6和10的公倍数作分母。

生2:可以用6和10的最小公倍数30作分母,因为=,=,<,所以教学楼的占地面积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演练、讨论,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

⊙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1、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和和和

2、甲、乙二人安装同一种机床,甲安装3台用4时,乙安装5台用6时。谁安装得快?

3、在>>中,里可以填哪些整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7)

1.使学生认识带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1.出示例3中的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分数信息?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吃了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一个半?

老师随着提问,出示下图。

学生观察图,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一个半”是l+的和。

2.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3.老师指出:像1,1,…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观察这些带分数都是怎样组成的?你会读出这几个带分数吗?4,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大。

6.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小时做15个,李师傅3小时做20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1)出示例4,请学生看图说出假分数。

提问:(l)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怎样把这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第(2)个问题。

学生汇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说:一种是看图直接得出=1=2,一种是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得到结果。

老师强调指出:因为4个是1,而8÷4=2,所以8个是2,也就是=8÷4=2

提问:这两个结果都是什么数?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能化成整数了吗?

小结: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提问:的分子还是分母的倍数吗?这种情况怎样化?学生回答: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计算7÷3,商2表示7份中的6份,还剩1表示1份,是所以结果是2。

学生独立完成,写在练习本上,然后集体订正。

(二)小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1)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

(2)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9.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页的“做一做”。

在中,a是非0自然数。当a时,它是真分数;当a时,它是假分数;当a_时,它能化成整数。

教材第72一74页练习十三的第1一13题。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综合应用分数的意义及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知识解题。

学生回忆并回答。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知识解题,看谁掌握得好。

1.完成教材第72页的第1题。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一填,并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72页的第2题。

让学生看图在课本上写出分数。

提问: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学生自己确定单位“1”,再看图写出分数,集体交流。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已初步学习了分数,谁能说出几个分数哪?

生:

师:谁能说出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生说师板书。

师总结引入新课:从以上看来同学们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关于分数的知识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进一步研究分数。

二、探究新知

(一)分数的产生

1、出示米尺:同学们这是什么?(生:米尺)知道干什么用的吗?(生:测量用的)好我们一起测量我们的黑板(或人的身高),老师量时要认真观察,看会遇到什么问题,想一想应如何解决?(生:最后测量时不够一米了)

师:(出示情景图)其实古人也发现类似的情况:他们用打了结的绳子来测量石头的长度,每两个结之间表示一个单位长度。发现这块石头长3段多一点。这时旁边记录人提出疑问:剩下的不足一段怎么记哪?

2、(出示一个西红柿图:)同学们,把1个西红柿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能分得一个完整的西红柿吗?

3、教师小结:生活中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想准确表示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分数就产生了。(出示并板书:分数的产生)

T:小结:我们通过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

3、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图,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一个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这个1在数学上通常叫做单位1。

板书: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齐读)

谁能说说自然数1与单位1有什么不同吗?

生:

我们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分,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所以分数的意义是: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分,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就叫分数,齐读一遍

(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同学们看看看生活中的单位1。出示图)

四、巩固训练大闯关(看谁反应快、回答得对):

(出示练习题见课件)

1、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一1、2、3题。

五、总结: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分数也就是分数的意义,还知道分数单位及单位1的概念,整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太棒,就请大家为自己的精彩表现鼓鼓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9)

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新教材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学情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分数的意义已经在五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概念。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并能通过已往学过的知识,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这节概念课,在设计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教学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折一折、分一分,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单位“1”表示。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同样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分数的意义(2)“单位1”的理解。

教学难点:(1)单位”1”的建立及理解。(2)分数“单位”的理解。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10)

学习内容:

课本第97页例1及“做一做”,第99页练习十九第1、2、3题。

学习目标:

1.我会用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小数化成分数。

2.我能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回忆一下,说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自学例1,小组合作交流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这两个结果有什么关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应注意什么问题?

①我的想法:

②完成课本97页“自己试一试”三个填空题。

3.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

5.我能行:“做一做”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4=0.05=0.37=

 

【2022年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人教版】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涉及到分数、表示、单位、同学、一个、平均分、我们、意义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对网友有用。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篇11)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而是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轻松、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活泼愉悦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这部分知识比较多、散,但难度不大,所以让学生先独自整理,再汇报交流。这样就让学生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在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2.梳理知识与做习题相结合。

汇报交流中,老师出示相应的习题加以检验,以便让学生相互学习,查缺补漏,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形成基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交代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与分数有关的知识。

整理复习

引导学生构建分数知识框架。

1.回忆与分数有关的知识有哪些?独自整理,组内交流。(师巡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全班汇报,补充交流。(师举例辅助并检验)

梳理的知识如下:

(1)分数的意义。

①观察下图,理解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②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分数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①根据下面的式子,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13÷42

②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件出示)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种数,也可看作两个数相除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规律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4)结合复习约分。

①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分数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②约分的步骤:找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③约分的.目的: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5)结合和、和复习通分。

①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作通分。

②通分的两个要点:和原来分数相等;分母相同。

(6)结合○和○复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①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②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③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的方法。

方法一: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方法二:先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补充知识点: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7)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精选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也是一门课程,每门课的老师都会精心准备教案。教案能帮助教师系统化的完成课堂教学。根据你的需要,我们精心整理了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的意义。

技能目标: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比的知识,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二、教学过程

1.比例的意义

(1)出示P40例1

操场上和教室里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2.4∶1.6=3∶2

60∶40=3∶2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做一做

1、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6∶4 (4)0.6∶0.2和∶

答:(1)6∶10=3∶5 9∶15=3∶5 (2)20∶5=4∶1 (3)6∶4=3∶2

(4)0.6∶0.2=3∶2 ∶ =3∶1

所以,只有第一组可以组成比例为6∶10=9∶15

2、用图中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比例?

答:2∶4=1.5∶3 4∶2=3∶1.5 3∶4=1.5∶2 4∶3=2∶1.5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拓展延伸

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 )叫做比例。

2、两个比的( )相等,这两个比就相等。

3、把6×8=24×2改写成四个比例。

4、把7m=8n改写成四个比例。

5、根据8×9=3×24,写出比例( )

6、如果7a=6b,那么a:b=( ):( )。

7、如果9a=5b,那么b:a=( ):( )。

二、选择

1、下面的比中能与3∶8组成比例的是( )。

A.3.5∶6 B.1.5∶4 C.6∶1.5

2、甲数除乙数的商是1.8,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A.9:5 B.5:9 C.1:8

3、下面的数中,能与6、9、10组成比例的是( )。

A.7 B.5.4 C.1.5

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2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经,因此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复习了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求下面各比的比值.目的就是为新授进行铺垫,搭建脚手架,同时也为学生后面区分比例和比打下基础。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比例的意义,运用比例的意义进行的练习;第二部分是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三部分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的练习;第四部分给出四个数让学生写出比例、和给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比写成等式的形式,为揭示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培养了学生从多中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探究的能力,教师给了学生一个自学提示,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有顺序,有目的。在汇报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时都让学生举例说明,达到全体学生都能理解的目的。比例和比的区别是小组内研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能从意义、性质、名称上去区分,从而使学生正确的区分比和比例。

第三部分: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这样的题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

第四部分:用四个数组比例,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要把题做对,而且要善于总结方法,指导自己更好的去做题。有了这道题,在下一题中,让学生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式,就稍微容易些了,让小组内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小结中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一个回顾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

课后练习中出了一个比灵活的开放题,目的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用能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维的空间。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补充有关比例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3.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措施:

帮助学生系统整理前几节课学习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练习过程中注重分析学生练习情况,加强课堂上对学习困难生的辅导。

教学准备:

上传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1.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三部分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

4.揭示课题:运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判断。

(1)比例是一个等式。

(2)甲数和乙数的比值是2/3,如果甲、乙两个数同时扩大3.5倍,它们的比值还是2/3。

(3)比例的两个内项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4)任意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

(5)如果A╳9=B╳6(A、B均不为0),那么,A与B的比是3:2。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鼓励学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分析推理过程。

2.根据下面的等式,写出几个不同的比例。

3╳40=8╳15

(1)现在已知的是一个等式,等式左、右两边的两个数分别是写出的比例中的什么?

(2)你能有序地写出所有的比例,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交流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讲评:可以先把3和40作为比例的内项,写出四个比例;然后再把8和15作为内项写出另外四个比例。

3.判断四个数10.5、5/4、20/21、8能否组成比例?

(1)要判断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有哪些方法?(根据比例的意义或比例基本性质)

(2)你认为这里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3)指名学生交流后,学生写出比例。

小结:如果给我们四个数,要让我们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一般,我们可以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比较简便。基本方法是先将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用最大数乘最小数,中间两数相乘,看看乘积是否相等,最后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写出不同的比例。

4.按要求组成比例。

(1)从2、10、4.5、9、5五个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2)从18的所有约数中选出四个组成一个比例。

(3)把8和9作两个外项,比值是1/2的一个比例。

(4)给5、8、0.4三个数分别配上一个不同的数,组成两个不同的比例.

逐个出示题目,学生练习之前先要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及时评价。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1 2:0.5=12:( )

0.3/4=( )/32 7/9:( )=1/2:3/5

( )/12=3/18 ( ):4.5=0.4:9

先让学生根据比例基本性质来思考并求出括号中的数,然后请学生交流思考过程。

三、解比例

25:7=X:35 514: 35= 57:x 23:X= 12:14 X:15=13: 56

2、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a. 96和X的比等于16和5的比。

b. 45 和X的比等于25和8的比。

c. 两个外项是24和18,两个内项是X和36 。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吗?

四、布置作业

补充相应练习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评价总结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叫比?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小黑板)

12:16 1/4:1/3 和9:12 4.5:2.7 10:6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同学们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观察这些比,哪此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这些式子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

(2)归纳比例的意义

(3)2:5和80:200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4)完成第45页“做一做”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

(2)请同们分别找出80:2=200:5和2分之80=5分之200的内项和外项。

(3)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双可以发现什么?

(4)指导学生归纳后,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指导学生完成第一4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创意作业:

有一房间,窗子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门的长和宽分别是21分米和14分米,你能用已知的四个数组成多少个比例?比一比哪个同学组成的多。

x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诱发审美注意】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 项

外 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

12

2

(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 X : 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 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5

2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 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执教者 方 艳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7

教材分析: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浙教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并且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xy=k(一定)

从而给出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1、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

2、通过对比、观察、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为了使学生掌握好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知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突破以上教学重难点,教师采用迁移法、对比法、引导法、讲解法、联系法、自主探索法来进行教学。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

第一部分:复习三量关系,为本节内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课从创设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分析、概括,紧紧围绕判断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两个量、商一定展开思路,结合例题中的数据整理知识,发现规律,由讨论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识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由此验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最后指导学生看书,抓住本节重点,突破难点。安排适当的练习题,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断的方法。合理安排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力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使学生认识结构不断发展,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做到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借助事物表象,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探索规律的积极性,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练习设计,具有坡度,深化拓宽了所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 法:

启发引导法

学 法:

自主探究法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学习(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2、正比例关系式是什么?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2)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三是比值(商)一定

(3)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怎样用字母表示出来?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引导学生小结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和关系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页正比例图像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1、49页第3题。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习九页第4、5题。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关系式:

y/x=k

(一定)

精选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课件之家专题“小学数学教案”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做老师容易,做一名优秀合格的老师是非常难的,多编写教案也可以很快的提高新手老师的教育能力。切忌死扣教案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那大家担不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经过收集并整理,课件之家编辑为你呈上小学数学比的教案,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 2、分析、评议。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篇3

(一)、学生们情况分析:

本班16名同学在一学期的一年级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对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从同学们的学习和^考~试检测中发现影响本班学习掌握的因素较多。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1、重视以学生们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们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认读整时、几时半,会写时间,知道珍惜时间。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1、从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们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们。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把乘法和除法的相关知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并进一步巩固两、三位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知识间的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的变化规律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能灵活应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准确、迅速。

2.重视知识点的逐个击破。

针对每个知识点,教材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在教学中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回顾相关知识,有的放矢,逐个击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起到了巩固与提高的双重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和除法)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打开教材看一看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小组内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3.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这两个单元所学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口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4题。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除法,可以从除法的意义上想得数,也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去想。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数相乘,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7题。

想一想可以根据什么算出结果。

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复习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5题。

组织学生笔算,并说一说笔算乘、除法时应注意什么,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如果因数的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113页6题。

先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2)课件出示教材113页8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探讨过程,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4页13题。

2.计算并验算下面各题。

125×43327÷8454×69

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5页16题。

板书设计

乘法和除法

口算→→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1.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很自然地列出连加、连减算式。

2.放手学习,渗透建模思想。

连减的教学与连加类似,所以这部分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提出问题并解答,体会学习连减,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渗透建模思想。同时借助学具交流算法,体会先算第一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1.情境导入。

师:上个星期天,明明和爸爸一起去乡下的奶奶家游玩。一大早,他们就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题,也来算一算吧!

课件出示口算题:

4+15+27-25-23+47-4

5+38+19-18-26+39-6

2.引出新课。

师: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喂小鸡呢,明明可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小鸡。(课件出示教材65页上面情境图,引出连加)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明明和爸爸去乡下奶奶家游玩和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的情境,不仅复习了旧知,而且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埋下了伏笔,还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探究新知,动态生成

(一)连加。

1.看图理解连加的含义。

(1)课件出示5只小鸡吃食图。

提问:谁能把你观察到的说出来?

预设生1:地上有5只小鸡在吃食。

生2:明明正在给5只小鸡喂食。

教师说明:这是明明在帮奶奶喂小鸡,5只小鸡吃得正香呢!

(2)课件演示又跑来了2只小鸡。

师:谁能说说这次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生:跑来了2只小鸡。

师:谁能把这件事说完整?

预设生1: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小鸡。

生2: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食,又跑来了2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鸡?

师:谁能说说如何列式呢?(教师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3)课件演示又有1只小鸡跑了过来。

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次又发生了什么事?

预设生1:又有1只小鸡跑了过来。

生2:原来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小鸡,又跑来了1只小鸡。

师:根据你看到的,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生:一共有几只小鸡?

2.尝试列式解答。

师: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该怎样列算式。

预设生:5+2=7,7+1=8。

师:能不能列成一个算式呢?

生:5+2+1=8。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能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能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应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铺地砖的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地选择所需的地砖,根据不同要求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面积计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准备一个圈尺。

2、调查市面上的几种地砖的规格,计下它们的尺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装修住房客厅里一般铺什么,怎样知道要用多少块地砖。接着按教材提出任务。

2.说明课题,并板书:铺地砖。

二、小组活动

1.提问:在客厅里铺地砖,首先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相互讨论后在班内交流。说明需要知道客厅的长、宽和地砖的规格。

2.学生汇报所调查的地砖的规格。

3.出示客厅的长、宽和三种地砖的规格。

4.小组讨论。

(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然后汇报不同规格地砖块数的计算方法和结果,老师可以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按实际情况想到各是怎样拼接的,了解拼接太多就不美观。

(2)提出美观要求,让学生讨论好的办法,每组计算后填表,然后在班内交流,得出比较好的办法。

(3)提出四周铺15厘米的大理石条,让学生讨论要怎样计算。

(4)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使得地板更美观?学生讨论后发言。

三、测量、计算

1.提出要在教室里铺地砖,必须做哪些工作,怎样计算的问题。

2.分小组进行测量、讨论和计划、计算。

3.各小组汇报每组的计划,在班内交流、比较。

四、活动小结

五、课外延伸

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你的房间设计一个合理的铺地砖方案。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篇7

一、巩固旧知进行铺垫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10+2= 4+10= 13-3= 12-10= 6+10= 10+5= 15-5= 17-10=

[请一两个学生说一下你是怎样算的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一个十和几个一中去掉几个一剩多少]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1.利用进行动画演示:小明要过生日,请了好多同学,妈妈带小明到商场去买酸奶。(显示妈妈领着小明到商场的情景。)售货员阿姨先拿给妈妈30瓶(显示30瓶酸奶在左边),又拿给小明2瓶(显示2瓶酸奶在右边),问: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请学生观察要买的酸奶,怎样放的,引导学生看到成排放置,每排10瓶,放了三排,还放了两瓶]

2.解决30+2。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师板演用小棒代替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板书:30+2=3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 6+20= 70+8= 9+40=

4.解决32-2。

教师问:现在我们知道妈妈给小明买了32瓶酸奶,仔细看图发生了什么事(小明拿走2瓶),还剩多少瓶?请列出算式,学生口答,教师板书:32-2=30。你能告诉大家是怎样计算的吗?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 57-7= 48-8= 29-9=

[请多个学生说说怎样算的,新知的强化。让学生明白整十数加一位数与相应的减法的算理]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 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 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 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 90+6=?

[出示小兔和小猫他们那分别对应同一道题,结果不同,学生用手势比划小兔对还是小猫对,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出的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学生在明白算理及仔细观察对比下选出正确的。最后一组题要求学生自己解答进一步巩固]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在这里将首先出示一张春天的景_行情景创设,﹙春天到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春游,在出游时出现了一个小问题,需要你们来解决﹚运用多媒体出示课本上两人对话的场景(有老师3名,学生40名,45瓶矿泉水够吗?),看后先进行同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会用算式表达的同学,可以列出算式来。请个别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40+3=4343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2、在游戏、试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合学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体验0、1、2、8、9、10和这6个和出现的可能性较小;3、4、5、6、7这5个和出现的可能性较大。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性大小与实践发生不确定性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色子 、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观看百事可乐广告视频。

1、教练准备用什么决定哪个队先开球?

2、为什么用硬币开球? 生答:用硬币比较公平(掷出硬币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3、除了硬币,还有什么公平的方法进行选择?(抛硬币、猜拳、掷色子)

4、我们知道,类似的游戏方式有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小色子走进掷一掷的课堂。教师板书课题。掷一掷

二、设置问题,猜想的开始

1、我们玩一个掷色子的游戏,出示课件游戏规则:如果掷出4,则女生赢。如果不是4,则男生赢,大家觉得公平吗?为什么?(色子有6面,4只是其中一种情况,还有1、2、3、5、6占5种情况都是男生赢。)那怎么给规则才公平?

2、现在增加1个色子,我们来玩两个色子得游戏,如果两个色子,点数和可能是几?课件出示游戏规则,如果是2、3、4、10、11、12,则蓝队赢。如果点数和是5、6、7、8、9则红队赢。现在你认为哪个队赢得可能性大?

让同学举手表示自己愿意参加哪个队,并询问原因。

3、现在让我们来实际做一做这个游戏,首先让两个同学上来示范一下。

(两人各掷3次,让学生大声报出点数和和哪队赢)老师随机往1号记录单演示涂格子。

4、同学们,我们掷了六次,能判断哪队赢的可能性大吗?为什么?

(试验次数少,有偶然性。)

5、那么我们全班都来玩。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及分工。四人轮流掷色子,每人掷5次,副组长负责报点数和,组长在1号记录单上记录。记完的同学把记录单贴到黑板上。

(1)操作实践,学生小组合作。

(2)汇报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汇总全班统计结果到课件的柱形图中。

学生汇报结果,红队赢的次数多。

(3)观察柱形图你能发现什么?总体趋势是中间高两边低。

6、为了使我们的结论更有说服力,继续掷色子。请来我们的神奇小助手,计算机。你想掷多少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课件。

三、发现问题,猜想的深入。

1、实验结果红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与我们猜想的结果不一样,为什么点数和少的红队反而赢了?点数和多的蓝队反而输了呢?结合刚才掷色子的过程思考,为什么掷出中间数字的次数比较多?(生以某一个点数和为例说明)掷出几的可能性?掷出几的可能性最小?为什么?

2、提示同学先思考,为什么掷出的点数和2和12最少。(因为2和12都只有一种情况才能掷出)

3、那掷出其它数都有哪种情况呢?请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写一写?完成2号记录单,读一读温馨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理由。例如:算式、数字等等。列举点数和可能出现的情况。

提醒:点数和为6,不可能有7、8、9等数。

小组汇报展示。

四、解决问题,猜想的验证

1、出示课件,请同学回答掷两个色子,一共可以出现多少种情况。(36种)其中,红队赢的情况有多少种(24种),蓝队赢的可能有多少种(12种)

2、师: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红队赢的可能性大了吗?(红队赢的情况多,可能性大)

五、一锤定音

1、刚才观察柱形图,掷出几的可能性》?现在我来掷两个色子,请大家猜一猜我掷出的点数和是多少?只有一次机会。掷出7的可能性大,就一定掷出7吗?

提问学生,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掷色子有偶然性)

课件出示概率论是一门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学问,虽然在一次随机试验中某个事件的发生是带有偶然性的,但那些可在相同条件下大量重复的随机试验却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数量规律。

六、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七、拓展延伸

某商店举行一次抽奖活动

游戏规则:两个骰子同时掷出,每掷一次五角钱。得到的数字的和如果是下列几种情况那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品。

1 特等奖:奖品为漫画书一套,价值五十元

2或12 一等奖:奖品为一本笔记本,价值五元

3或11 二等奖:奖品为一支圆珠笔,价值一元

4或10 三等奖:奖品为一支铅笔,价值两角

5或9 鼓励奖:奖品为糖一颗,价值一角

对于这样的抽奖活动你想说什么?商家为什么这样设置奖项呢?你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看法?

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能记住各月的天数,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观察、操作、游戏、计算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大小月及每月的天数。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20xx年年历

教学过程:

一、节日谈话,导入新课(2m)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节,那你知道这些节日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吗?

二、探究发现,学习大、小月。

1、我们学习过的时分秒和年月日都是时间单位,所不同的是时分秒是表示较小的时间单位,年月日是表示较长的时间单位。那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多少呢,谁来说一下?(2m)

学生可能会回答:一年有365天,一个月30天,一年有xx个月等等。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性、有顺序地板书。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那么这些数学知识是不是正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在学时分秒的时候,借助了什么工具来学习它。那我们今天来学年月日,我们应该借助什么工具呢?

2、小小的年历,可藏着大学问,下面就让我们火眼金睛看年历。听好老师的要求:

(1)观察自己小组的年历,填写在练习纸上的统计表中。(7m)

(2)仔细观察统计表,及时交流研究,将结论记录在练习纸上。

3、小组汇报

大部分小组已经完成了,那么哪些小组来说一下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

预设:

①一年有xx个月;(其他小组得到了吗,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②1、3、5、7、8、10、xx月有31天;(跟你们发现的一样吗?)

③4、6、9、xx月有30天;

④2月有时29天,有时28天;

⑤2月的天数不是固定的??

4、师生总结

(1)同学们得到了这么多的结论,老师写在黑板上,刚刚有的同学是有的月份是31天,老师记不清了,谁再来说一遍?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xx月,这些月份都是31天(板书)

(2)刚刚有同学说有些月份是30天,那么哪些月份是30天呢?

4月、6月、9月、xx月,这些月份是30天。(板书)

(3)那么还有一个很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是变化的,谁来提醒下老师?

2月有的时候是28天,有的时候是29天。

(4)很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一年有xx个月,我们把这xx个月分成了几类啊?第一类是每月有31天,它们的天数最多,所以谁愿意来帮他们取个合适的名字?(大月,板书)第二类是每月有30天,谁来帮他们也取个名字(小月,板书),只有一个月份很特殊,有的时候28天,有的时候29天,那它是大月吗,那它是小月吗?(学生回答,我们刚刚取名字是按照天数来取名字的,31天的叫大月,30天的叫小月)。2月这个月份很特殊,我们就把它叫特殊月或者平月。

(5)那么现在大家来一起数数看,大月有几个月呢,几个小月呢?

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一个特殊月是2月。合起来是xx个月。

5、记忆大、小月。

这么多的大月和小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想一个好办法,如果实在想不出来,可以打开书本48页。

(1)左拳记忆法

伸出你的左拳头,凸起的地方表示大月,凹下的地方表示小月,二月除外,(课件展示)

(2)看来左拳记忆法的确是个好方法,你们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儿歌记忆法)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3)、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记大小月的儿歌:出示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7、8两月挨着数;7月以前找单数,8月以后找双数。”

生读一读。理解记住这些大月后,其它除了2月就是小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多记住大小月的方面,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各月的天数。

6、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一年当中,肯定有一天是你最喜欢的,那就是你的——生日。那哪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那个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7、游戏活动

了解了一些同学的生日以后,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1)玩一玩:

大月,男生起立;小月,女生起立;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全体起立!2月,为什么没有人站起来啊?

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月,关于二月的有关知识我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

8、大家的记性真好,那么现在老师又有问题了,一年当中有xx个月份,但是一年当中有多少天呢?

(1)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的统计表,选择一年,拿出我们的练习本算一算?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5天,有的同学算出来是366天,是不是有哪位同学算错了呢?

当2月是28天时,一年有365天;

当2月是29天时,一年有366天。

(2)现在大家拿出20xx年的年历,你能快速的知道,20xx年全年一共是多少天吗?(2月有28天,全年有365天)

9、那么一年当中,有许多日子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拿起笔来,在年历上圈出一个你喜欢的日子。

如果以后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很重要的事情,可以拿起笔在年历上圈一圈,做一个标记,让年历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好帮手。

三、总结

那么到现在为止,这节课你到底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那么,你们愿不愿意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呢?同学们都是热心的小朋友。淘淘啊又遇到困难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

1、第一关

(1)一年有xx个月,其中大月有xx个,小月有xx个。

(2)大月每月xx天,小月每月xx天。

(3)五月份最后一天是在xx日。

(4)七月和八月两月共有xx天。

(5)三月份有xx天。

(6)今年的1月、2月、3月共有xx天。

(7)xx月份过了10天,还剩xx天。

2、第二关

每个人的生日是哪一天?

张华说:“我的生日比劳动节晚一天。”

王健说:“我的生日是教师节的前两天。”

李明说:“我的生日比国庆节晚五天”

3、第三关

懒洋洋在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写了这样一篇日记,看看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帮他找出来。

20xx年3月30日星期五晴

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学了年月日的知识,我感到很有兴趣,我知道了每年都有365天,今年的1、2、3月共有90天,今天是3月30日,明天就是4月1日。4月、6月、8月、10月是小月,我最喜欢6月了,因为6月既有儿童节,也是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6月31日。

经过大家的帮助,淘淘终于闯过难关了,为了表达谢意,淘淘托老师带给大家一点小礼物。

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时间,每一天都能学到新知识。

五、板书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xx个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大月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天)——小月

二月28天或29天——特殊月

[实用教案]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精选


优秀的老师既要保证课堂顺利进行,也要保证课堂的氛围。要想让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一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改革是一种创新。通过改造,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怎样刚才能饶有趣味地怎样对教案进行构思呢?以下“[实用教案]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精选”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以下内容为小编整理的[实用教案]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精选,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等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为进一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主动学习、探究,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及分数的意义

三、说教法和学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分数意义,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节课我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先来回顾旧知。

在集体交流中,抽象出单位“1”的含义以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进而认识分数的单位,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动手画一画,写一写,选一选,涂一涂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迁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组织教学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理解单位“1”,感悟分数意义。

教学中,一开始,由故事引入“平均分”“分数”两个概念,提出“生活中这样的分数有许多,书上也有这样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说清分数的产生。

接下来,让学生用学具在折、画表示一个分数的实际操作中回忆、复习已有的知识,让每个学生多种方法创造分数。让学生上台展示成果,体现了“做数学”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补充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自己对分数的直观感受。

然后老师反问学生,究竟什么是分数呢,学生再次自学课本,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然后小组交流,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再次体现“做数学”的活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先得出一个完整的“分数的意义”的概念,然后针对某些疑点、难点展开研究,逐步建立完整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有序思维能力。

第二个环节,认识分数单位,加深分数意义。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感受分数单位的特点后,先总结再自学课本,从而掌握分数单位。

第三个环节:生活应用,巩固分数意义。

练习设计力求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新知,又发展思维,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如:达标练习中的“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而且也注意到了练习的梯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这个练习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内化分数的意义,也为后面学习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准备如:“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中“选分数涂色”,我的意图是让学生选分数,涂色表示分数,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个物体的平均分跨越到多个物体的平均分。让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展示。

整个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的过程中全面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本节课设计的这些开放性练习题,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展,给不同层次的同学展示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个环节的提升,是逆向思维的练习。同样的一个同学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猜测单位“1”是多少,在比较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使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水到渠成。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做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现代思想。

相关文章

  • 分数的意义教案1000字 一名好的教师会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前准备好教案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教案可以对教师后续的活动安排发挥指导性作用,做到这几点就能帮助你完成一份完美的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的意义教案1000字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复习、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
  •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 相信大家都有提笔不知道怎么写文档的感受吧!多积累收集好的范文也是很重要的,借鉴范文可以让我们写作时逻辑思维更清晰。一篇优秀的范文是怎么样的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本课教学的设计,是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导下,结合学生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的。从实施情况来看...
    时间:05-22 应用教学反思    
  • 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一个好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灯塔,身为教师,应该坚持对新的教学内容编写教案。教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以往经验式教学的漏洞。教案都有哪种形式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分数的意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分数的意义》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
  •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现在办公通常都需要撰写各种文档,可能下意识的想别人是怎么写的,遇到范文时,可以多学习其中的框架思路,那大家想一想范文应该怎么写?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
  • 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精选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需要教师反复打磨和改进。精选文章“人教版分数的意义教案”将为您展示更多有关知识和见解,我们会在网站上发布更多信息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