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之家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教案 > 导航

核舟记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27

[教案]核舟记教案。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对教师来说,课前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自己书写的教案,教学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教案的各个部分应该要怎样安排才科学合理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教案]核舟记教案,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教学目的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计划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

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

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具体6.来看看雕刻家在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读课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对联,可以开启。(精细灵巧)箬蓬。

7.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作为船的一部分,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继续看以下各段所介绍的物:楫,炉、壶、手卷、念珠(历历可数)。三十四个字(勾画了了,细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积罗列,即使再精细也只能叫技术而不是艺术。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对这些人物的介绍。

10.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画精细(相对于核舟来说,人该占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历历可数)神情意态毕肖。

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这就不光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更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这才叫艺术。

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四、对上述内容的说明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全文采用总——分——总的顺序。

1.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从主到次,——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说明舟尾情况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五、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六、具体地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却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么特点?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精炼、简洁、周密、生动。

七、课后作业: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

编辑推荐

小石潭记教案(篇五)


教书育人往往时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上课之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如何公平地选择一个教案的教学内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石潭记教案(篇五)》,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⑴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篁竹(huáng)清冽(liè)为坻(dǐ)

B、为屿(yǔ)为嵁(kān)佁然(yí)

C、俶尔(chú)翕忽(xī)差互(chā)

D、寂寥(liáo)悄怆(chuàng)幽邃(suí)

⑵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⑵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


这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是我们的杰作期待您的认可,请尽情享受本文带来的知识不妨将其保留收藏。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1)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

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

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法上主要采用:

1、诵读法。

2、创设情境法。

3、多媒体展示法。

4、启发诱导法。

学法: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反馈展示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导入: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他笔下的明月浸透了自己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悟。

他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他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是谁?

苏轼曾夜游承天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2)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㈡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问题。

⑴ 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所见夜景如何?引发怎样的感叹?(用原文回答)概括层意。

⑵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⑶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⑷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简要说明景物特点,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⑹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问题解答。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 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⑹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这篇文章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写真生活,抒真情感。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抒情──月下感叹 旷达乐观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3)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1、导入新课:

2、 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 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①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 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4)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呈现,感想跟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几点谈谈: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在课堂上也有很多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有两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一是对文中绘景句的评论,二是对文中语言朴素而一味深长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写作实践无法进行。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甚少。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每个环节过渡性缺乏,没有连贯性,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5)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年的基础,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给大家分享了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

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狂的心境,学习作者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课文诗情画意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月饮酒,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面对逆境部沉沦的狂的情怀。那么我们现在学习苏轼创作于同一时期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体味一下本文蕴含了新怎样的感情。

(通过北宋苏轼的词导入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为突破本文难点奠定基础。)

1、连读课文,读准字音。

2、两人合作,对照注释,试译课文,不能翻译的句子做上记号。

3、再次朗读课文。

(读通、读顺课文,使学习古文的前提,本文较浅易,反复诵读右足于课文理解。同时学生已有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对照注释自译课文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

1、清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拿到同学中去探讨求解,对大家都不理解的句子,教师点拨引导。然后以比赛的形式翻译重点词语及句子。

2、学生画出夜游原因,描写月光的句子,在全班交流。

(自主学习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发祥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1、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

你能理出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吗?

2、学生与作者对话:

找一名学生义苏轼的口吻,用现代人的语言描绘步于中庭所见的月下美景。体会诗情画意的境界及作者的心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本文是一篇抒情小品文,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当堂成诵。完成教学重点之一。通过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引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借此让教学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这种对话交流创设了一种平等宽松的氛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小品文,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名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同学们,请拿起笔,描绘一下你所见的最美妙的一处景点。

(语文课文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感悟,心得,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进行写作训练,以拓展西合盛思路,学以致用。)

本节课设计力求跳出文言文教学中逐字逐句串讲,自此落实的传统教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从内容呈现到师生互动再到交流对话,最后到链接生活,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正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7)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三、再读,析“夜游”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8)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以及反思是什么呢?《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通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一起探究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宁静豁达的情怀。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简介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和在黄州的主要经历,以及在此其间的主要文学作品。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合作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译读,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要求: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情感、写法等方面来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9)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

1、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概括的说,就是景,情和语言。就两篇文章而言,《答谢中书书》理解起来比《记承天寺夜游》要容易一些。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就一句话,而且就写了一种景__月亮,空明,似乎还带着凄清。明月千里,情思万种,谁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个灵魂在这个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么?这是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那怎样才能十几岁的让孩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经再三思考,我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教学。

通过对比,也许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1、反复朗读,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感受景物描写和语言节奏传达的情感。

我们刚学过的《三峡》一文写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而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二者都写到猿啼,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二者传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凄凉,一个愉悦),是啊,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因心境不同而色彩不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景物描写中又会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呢?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比较两段写景的文字: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什么不同?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


这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是小编的杰作期待您的认可,请尽情享受本文带来的知识不妨将其保留收藏。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1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年的基础,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给大家分享了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

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狂的心境,学习作者身处逆境而乐观豁达的情感。

培养学生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课文诗情画意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月饮酒,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面对逆境部沉沦的狂的情怀。那么我们现在学习苏轼创作于同一时期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体味一下本文蕴含了新怎样的感情。

(通过北宋苏轼的词导入课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同时为突破本文难点奠定基础。)

1、连读课文,读准字音。

2、两人合作,对照注释,试译课文,不能翻译的句子做上记号。

3、再次朗读课文。

(读通、读顺课文,使学习古文的前提,本文较浅易,反复诵读右足于课文理解。同时学生已有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对照注释自译课文是自主学习的体现,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

1、清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或词语拿到同学中去探讨求解,对大家都不理解的句子,教师点拨引导。然后以比赛的形式翻译重点词语及句子。

2、学生画出夜游原因,描写月光的句子,在全班交流。

(自主学习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学习方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发祥解决问题的途径,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1、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

你能理出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吗?

2、学生与作者对话:

找一名学生义苏轼的口吻,用现代人的语言描绘步于中庭所见的月下美景。体会诗情画意的境界及作者的心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本文是一篇抒情小品文,说说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当堂成诵。完成教学重点之一。通过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引发学生想象的翅膀,借此让教学的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解决。这种对话交流创设了一种平等宽松的氛围,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小品文,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渲染出一个空名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同学们,请拿起笔,描绘一下你所见的最美妙的一处景点。

(语文课文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感悟,心得,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进行写作训练,以拓展西合盛思路,学以致用。)

本节课设计力求跳出文言文教学中逐字逐句串讲,自此落实的传统教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把学生引入具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从内容呈现到师生互动再到交流对话,最后到链接生活,整个过程力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正符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读读背背理解的诵读要求。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

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1、指名读文,正音。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师:在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本文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

(4)结尾自称“闲人”。——人生的感慨 贬谪的悲哀 自我排遣的达观

(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引导生答:用比喻的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表现了作者的赏月的欣喜之情。(写景句的赏析指导:修辞+内容+情感)

师:如果老师把原句换做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像藻,荇交横”好不好,为什么?(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有水的错觉,原文有错觉顿释后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也达到了一种以实写虚,已有衬无的效果)

听背景音乐,让学生选择更合适的。你认为选择哪一首较好?

师: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渲染出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

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几句散文化的语言。

师:哦,自古以来,月亮,是人们心中圣洁的女神,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同学们刚才说到了那么多写月景的诗句,但是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说的句子都含有月字,而这篇课文当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却不含一个月字,正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师: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重用。但他却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自己被贬的不幸遭遇,直面人生的困境。眼前,只有这片美妙空灵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地平静,纤尘不染。

“江山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份闲适又何尝不是他乐观旷达胸襟的写照呢?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法国《世界报》对“影响世界十大名人”的评说

师:《记承天寺夜游》仅仅84字,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跟他们一起闲庭信步,感受那一份从容,接近那一份超脱。

配乐朗读。

课堂反馈:

同学们,学了本文你对苏轼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结语: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3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以及反思是什么呢?《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通过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一起探究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宁静豁达的情怀。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简介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和在黄州的主要经历,以及在此其间的主要文学作品。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合作翻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的意思。(学生译读,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要求: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情感、写法等方面来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4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㈡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小组交流,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

1、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提出问题。

⑴ 作者为什么会夜游?又为什么到承天寺去?所见夜景如何?引发怎样的感叹?(用原文回答)概括层意。

⑵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⑶ 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⑷ 细细品味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简要说明景物特点,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⑸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⑹ 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师生交流,问题解答。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⑸ 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⑹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一切景语皆情语”,仔细阅读下面这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2、这篇文章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写真生活,抒真情感。

2、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 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抒情──月下感叹 旷达乐观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5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安排在第三单元第十课的短文两篇中。预习提示提示了两个重点:

1、面对风景,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光和感受美的心情,才能真正领会到其中的美。默读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体会两位作者发现的美和寄寓的情。

2、朗读课文,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概括的说,就是景,情和语言。就两篇文章而言,《答谢中书书》理解起来比《记承天寺夜游》要容易一些。

《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就一句话,而且就写了一种景__月亮,空明,似乎还带着凄清。明月千里,情思万种,谁解其中滋味?千年之前的那个灵魂在这个有月的夜晚到底思想了什么?这是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

那怎样才能十几岁的让孩子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呢?经再三思考,我决定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教学。

通过对比,也许能让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

1、反复朗读,能够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比较阅读,感受景物描写和语言节奏传达的情感。

我们刚学过的《三峡》一文写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而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二者都写到猿啼,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二者传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凄凉,一个愉悦),是啊,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里,因心境不同而色彩不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景物描写中又会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呢?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比较两段写景的文字: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两段文字所写景物有什么不同?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6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态。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

三、再读,析“夜游”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7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1、导入新课:

2、 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 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 作者何以夜游?

② 何以至承天寺?

③ 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 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 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精妙,突出文章的重点,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 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6、 当学生还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本文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了。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① 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 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8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

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

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法上主要采用:

1、诵读法。

2、创设情境法。

3、多媒体展示法。

4、启发诱导法。

学法: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反馈展示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导入: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他笔下的明月浸透了自己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悟。

他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他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是谁?

苏轼曾夜游承天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9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呈现,感想跟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几点谈谈:

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1、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在课堂上也有很多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有两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一是对文中绘景句的评论,二是对文中语言朴素而一味深长的特点。从而导致学生写作实践无法进行。在课堂上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甚少。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每个环节过渡性缺乏,没有连贯性,学习小组分工不明确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


教师是用心做事,创造幸福的一个职业。那么准备好一份合适的教案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去做的。教案可以明确教师教学的方法。想要写好一份教案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吗?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多媒体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

有时候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自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入外洞的感受是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1、分段背诵。

2、谁能把几段连起来背诵?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学生阅读思考,同桌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2、集体讨论。

三、小结。

四、播放录音,学生对课文边听边思考。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全文。

2、预习《可爱的草塘》。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3

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字其中9个。正确读字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文法。

在专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上,发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不定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流游记是叶圣陶才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蝗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昌按照:

金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浏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是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的景色。那么我们要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什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

三、教学模式

读读想想议议练练

四、教学准备

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二)、学习二——五段

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小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第三段:外洞

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

2、理解词“突兀森郁”

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

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

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

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

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

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

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

路上 溪流(宽窄缓急)

溪声(变换调子)

高、突兀森郁

洞口 宽、像桥洞

外洞 仿佛大会堂

……或是…… 热爱大自然

(观察抓住特点)

窄 容得下两人

孔隙 矮 贴

险 挤、压、撞、擦

黑 一团漆黑、昏暗

内洞 奇 双龙、石钟乳、石笋

大 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5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重点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景物(重点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外洞 孔隙 内洞

明艳 宽敞 窄、小 黑、奇、大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习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 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 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 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 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习,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金华→罗甸→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8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12记金华的双龙洞)(指12)请齐读课题。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师副板书)

(1)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2)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部分中你最喜欢哪部分,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己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的好时,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读得不好时,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问: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外洞:

3.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孔隙: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课件:热区--划线)

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b.生:我很喜欢内洞。

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生.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a(出示录象--入山图)

[如果导游开始没自我介绍,师要喊停。问: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生。对,要先自我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b:外洞

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c:孔隙

导游:(图)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d: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9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的一篇游记。教学的思路是这样的。先了解游览的顺序: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再去细读文字,感受文字,看看景点各有什么特点。很清晰的思路,按照这样的设计,我带着学生主要了解了内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概括出外洞的宽、大,孔隙的.窄、矮、险,内洞的黑、奇、大的特点。学生理解得比较透彻,也能够感觉到双龙洞的吸引人之处。

本课的教学还存在几点不足。首先,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找描写双龙的句子不太合适,显得突兀,应该改为教学这一段时自然指出,一带而过。其次,我力求把学生带进文字中,我也做到了,但是在学习描写孔隙的部分时,领悟得还不够,因为,第五自然段是文章重点部分,虽然是个小孔隙,但是叶圣陶却用了大篇幅介绍,说明孔隙留给他的印象很深刻。关键在于孔隙的特点,怎样的窄,人怎样仰卧在小船中,作者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一步步深入进去。而不是把问题问得过碎。然后问题出在,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放映太快,学生还没有完全感受到内洞的奇特。所以感官上的理解还是要多看看才行,这样与文字结合才会更好。

我还要注意问题不能太碎,对于高年级学生还是要多注重感悟,练笔,这节课练笔的时间给的还不够长。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些问题的,同时我更需要做的就是花时间研读教材,根据学情设计适合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保证高效的教学,学生才会受益更多。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1500字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编写教案已经是大部分教师的一种习惯。优秀的教案可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事半功倍。你看到过哪些好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记金华双龙洞教案1500字》,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了解按游览路线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的奇异的景象,激发学生热 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和“内洞”是全文重点内容,也是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读中感悟,了解到“孔隙”和“内洞”景观特点。

【教学用具、学具准备】

石钟乳、石笋图片数张,维美光盘。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甸──山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简介作者叶圣陶。

3、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意思。

4、逐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练习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读课题)。

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了。在山上,我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二、学习课文

1、学习二、三段:

⑴ 默读,画出沿途景物。

⑵ 看到文中景物描写,你想说什么?

⑶ 有感情读2、3段。

2、学习第五段:

⑴ 过渡语:

山上景色美,双龙洞呢?读课文,看我们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板书(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⑵ 很多同学对“孔隙”和“内洞”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两处,看孔隙。

⑶ 课前,不少同学查阅了双龙洞资料,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孔隙什么样?(学生简介)

⑷ 如欲观赏内洞美景,唯有平卧小船、擦崖逆水而入,这种游览方式堪称一绝,我们也去感受一番!

⑸ 自由读,结合语句谈谈游览孔隙后给你留下的感受。

个人学习后,小组内互相补充。

⑹ 汇报:

窄小 船小

低矮 行船方式

乘船姿势

乘船感觉

⑺ 看过孔隙光盘。

3、学习6~8段:

⑴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过了孔隙就到了内洞,我们看到了什么?结合文中语句谈感受。

⑵ 汇报:

① 看到黑、大,洞顶的双龙和各种石钟乳和石笋。

② 读中感悟,双龙、石钟乳、石笋的美和奇特。

知道双龙洞洞名的来历。

③ 师生展示石钟乳图片,加深体会。

4、学习第4段:

⑴ 过渡语:

学完内洞,咱们再来看看外洞和洞口,请你们自学。

读一读课文,看看外洞和洞口有什么特点?

⑵ 自学汇报:

洞口 宽 外洞 高 大

三、了解过渡句作用

1、学完双龙洞,作者介绍的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为什么作者不先写这儿?这样重点不就更突出了吗?

(游记要按游览顺序来写)

2、指板书,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

3、把文中描写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找出来。

4、请你们按顺序读读,体会它们的作用。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内天然形成的景观令人惊叹,其实,我们国家还有不少自然形成的奇异景观,介绍你知道的景观。

五、作业

搜集祖国奇异景观资料,两周后办图片展览。

第 三 课 时

1、检查朗读。

2、检查字词情况。

3、处理课后练习,指导仿写。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2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

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2)指导学生朗读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这段话。

(3)多媒体演示船是怎样进出孔?复述这段内容。

(4)背诵这一段。

如学生提到内洞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重点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

(2)多媒体演示内洞的景物(重点看石钟乳和石笋)谈感受。

(三)总结全文。

1.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2.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外洞 孔隙 内洞

明艳 宽敞 窄、小 黑、奇、大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学生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地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我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学生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学生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呈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学生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我们学习这篇游记,不仅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我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共同归纳,让学生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我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我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金华→罗甸→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习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 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 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 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 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习,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6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3分)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交流自主学习情况,扫清字词障碍(9分)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额头

擦破 蜿蜒 石钟乳 依据 源头 浓淡

突兀森郁 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顺序。(15分)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三、默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10分)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四、总结全文,谈谈收获(3分)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备课时我力求实现几个转变:一是尽量避免陶醉于教师的“讲”之中,还“讲堂”为真正的“学堂”。二是由“教内容”向“教方法”转变,把课堂的着力点放在学习方法、阅读方法的学习上。三是尝试版块设计教学,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去繁琐存朴实,达到一课一得。

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了导入、学词、理清游览顺序、概括景点特点、总结收获五个环节,其中重点是理清游览顺序,难点是概括景点特点。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落差不是几步十几步之遥。课罢,感觉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几个大问题:

1.学词肤浅,不深入。交流预习情况时,学生基本上是围绕诸如“油桐”的“桐”字的书写这些非生字打转转(这也从侧面传递出一个信息,学生的现有认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无意回避着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交流不理解有疑问的生词,诸如:明艳、十来进、水程等,给以再充足的时间,只有时间充足才能保证交流的深入、有效。

2.质疑问难,少时间。预习检测时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因时间不足,我就急着向下推进教学。在另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提不理解的问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关注到了作者的表达,如“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这句话中为什么要用映山红和杜鹃作比。再如,“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为什么说是二三丈,还加了语气词“吧”。关注词语意思的则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红色”的“呈”字,“一路迎着溪流”的“迎”。学贵有疑,有疑问的地方就有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本节课教学教师还是过多的牵着学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学情把握,欠准确。理解本课的重点我采用画游览示意图的方法,教师先引导找出前三个金华、罗店、入山,再小组合作完成后五个洞口、外洞、空隙、内洞、出洞。可能因为本课的顺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级上册学过游记的文章吧,孩子们几乎全部正确,并且很完整。而相对于难点初步概括出景点特点,给的时间既不充裕教师指导也不够。这再次给我一个提醒,教师要先知先觉,学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离课堂的航标。

一节课,看似微不足道,但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学生知识大厦的重要基石。在课堂的教学中,也只有上好了这一节节课,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担子。失败、遗憾并不可怕,因为转变需要经历阵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过?

2.小结: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就跟随叶老先生继续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不好?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复习旧知

1.填空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 ),课文是按( )顺序写的,先后描写了金华双龙洞的( )、( )、( )、( )。

2.回顾

叶老笔下描写的路上景色虽然简洁但是非常漂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双龙洞洞口的特点和外洞的特点又如何呢?

三、赏析孔隙

1.师生对话,猜测“孔隙”的特点

2.学生自由默读课文第五段,边读边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

3.班内交流

句子一: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学生读说体会

(2)比较句子,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3)思考: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4)指导朗读

(5)小结: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这种写作方法真好!

句子二: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学生读说体会

(2)引导学生理解“挤压”一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说明孔隙的窄小。

句子三: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1)学生读说体会

(2)交流:“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这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导朗读

4.小结:同学们,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受侧面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起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

5.指导朗读,再次感受孔隙的“险”。

四、赏析内洞

1.学生默读课文第六段: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

2.班内交流

句子一: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①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②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③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板书设计

附:

探究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郊游,让学生详细记录郊游过程,尝试写一篇游记。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游记,感受作者的写法及感情。

教案点评:

教师由课题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合作解决,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搜集有关介绍金华双龙洞的资料,可阅读课外书刊,也可上网浏览。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担当小导游。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 学习“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去过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但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文章,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写法的学习还需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大胆尝试。

3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掌握孔隙写法,进行仿写练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1.2学时重点

1、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理清文章层次。

4.1.3学时难点评

1、难点:明确文章两条线索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活动2【讲授】二、初读课文

1、激趣:

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活动3【讲授】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活动4【活动】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⑴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⑵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⑶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⑷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活动5【作业】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2.2学时重点

1、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4.2.3学时难点

学会运用恰当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相关文章

  • 小石潭记教案(篇五) 教书育人往往时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上课之前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好教案。有了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如何公平地选择一个教案的教学内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石潭记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 这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是小编的杰作期待您的认可,请尽情享受本文带来的知识不妨将其保留收藏。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 这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是我们的杰作期待您的认可,请尽情享受本文带来的知识不妨将其保留收藏。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 教师是用心做事,创造幸福的一个职业。那么准备好一份合适的教案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去做的。教案可以明确教师教学的方法。想要写好一份教案真的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吗?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双龙洞教案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
    时间:05-07 金华双龙洞教案    
  •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精选 这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是课件之家的编辑的杰作期待您的认可,请尽情享受本文带来的知识不妨将其保留收藏。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