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于作为骑士的教师驾驭骏马的能力高低,教案能引导教师总结出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大家担不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我们有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在阅读本文以后,相信您会有所收获!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1
我在中学从事历史教学大纲,使用了三个版本的历史教材,以往教材“繁,难,偏。旧。”,导致学生厌学历史,加之历史课与语文,数学课比较,处于从属地位,是“小儿科”,学校,学生都不重视历史学习,教师工作热情低,历史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考什么,教什么,一切以中考,高考的高分值为目标,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满堂灌,教师45分钟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囫囵吞枣,兴趣寡然,,死记硬背以应负考试,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提高素质教育,强调教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今天,怎样不负历史重任,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历史课,通过新课程培训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过去历史教师是典型的学者,满腹经纶,上课滔滔不绝,包得太多,讲的过细,即使偶尔提问,学生也不过是照本宣科,假模假样地充当”主体”,新课程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观是课程观的重点。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解决疑难的积极性,应该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强大内动力;教师要充当一名优秀的导演,指导课堂内的每一位演员――学生进行精彩的表演,学生看的懂的尽量不讲,教材里能找到答案的尽量不嗦,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互相争论。允许百家争鸣。教师在这里应满面春风,使用以下语言:”你真棒”。”你考虑问题和有新意””你再深入想想”。教师多宽容。多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能,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他们每一节历史课都兴趣盎然。
以往的历史教学,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对付一本书,实际上历史教学不但要给学生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要通过各种具体生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音乐,绘制一幅形象的历史插图,摆上几样逼真的仿真文物,教师再利用历史教学内容,创造情景,声情并茂地讲读,可以极大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在《原始的农耕生活》时,挂出两幅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草图,摆上水稻和小米的实物,顿时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历史离我们如此近。这哪是几千年前的东西但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培植了出来,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尊敬,自豪之情,由此而生,古老的历史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融入课堂扮演历史人物,如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时,我结合课文有关《论语》的学习内容。辅导学生将孔子虑心好学,诲人不倦的精神表演一下,穿上古装衣模仿古人言,绘声绘色地在课堂上表演一番,大胆的学生踊跃上台课堂气氛顿时踊跃起来,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更主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名人事迹身体力行的表演,使其在道德理想审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而健康的态度,强化了进取,开拓,爱国爱民的美好情操。
三、设计新颖独特的练习题,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向,
以往作为训练和测评学生学习能力的历史练习题形式单调;选择。题空。问答机械呆板。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减;创新思维是指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活动开放性的历史练习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开动脑筋,每课课设计一至两道贴近教材,又有创意的练习题以配合课堂教学,例如:
3、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你对学校在学习纪律存在的问题向校长提建议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2
魏书生缺乏超越于功利之上的人文关怀,缺乏站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缺乏对教育作为必要的乌托邦的切身理解,而只能成为一个对应试教育服服帖帖,对教学大纲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三主三式导读法”无疑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这一教学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版。
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以文祭道。
水云香君:一直有个想法,一直不敢提出。但为了核实一下,还是要请教李镇西老师。多次听人说,李镇西老师的课上的好,班主任当得优秀,可是学生考得不好。
李镇西:是的,我有过考不好的时候,而且我从不讳言,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过。相反,我特别辉煌的高考和中考成绩,我则很少提及。像魏书生那样的常胜将军,我的确不是。
特崇拜魏、李两位:魏的人生观,李的教育观。我以为,魏书生有大师的魔力,李镇西有诗人的气质。
新课标中对语文知识的教学建议是“随文讲解”,一些老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采用何种方式教学语文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和偏差,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缺失、含糊。由于有些人对“训练”提出质疑,因而能力目标处于悬空状态。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类情意目标本身模糊、隐性,更难落实。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因此,有些教师,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延伸、拓展与整合。语文课上成了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语文课应该以语言和言语为核心,如果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语文课就会被上成思想教育课、民俗文化课、旅游观光课、艺术鉴赏课、手工制作课、科学知识普及课……势必导致语文课的变味、变质。
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如:将学生分成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人各一名,教师则以评委的身份出现。课堂气氛如同娱乐节目或“智力大冲浪”那般热闹,参与者(最优秀的学生)的情绪也高涨,但多数学生由听老师讲课的听众,变成了看同学表演的观众。又如: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学生选出组长,抽到或领到讨论题,经过一番看似热烈的讨论,小组派出代表(大多是组长)发言,美其名曰这是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花架子。这样的阅读课似乎很“活”,实现了所谓的互动,实际上却走入了表演化的误区。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顺着文思、文情、文势自然流动的过程,是他们不断调动自己的人生积累和作者交流的过程,是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灵受到触动、陶冶、洗礼的过程,是他们渐渐领悟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奥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集中的,情感是专注的,心灵是沉静的。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捕捉到关键的言语信息,深深地思考,形成独特感受和独立见解: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品出意味、情味,悟出为文之道和做人之理。
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中,出现了赶时髦、图形式的现象,不仅没有很好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反而弱化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课文中有些能给学生带来丰富想像的文字描述,被一些教师变成了用幻灯打出的图画,结果使活生生的东西凝固、僵化了,使本可以由一个个大脑想像出一幅幅图画变成了教师大脑加工成的一幅画,这自然禁锢了学生的再造想像。
1、在教学目标上,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语文这个工具也只有*自学才能真正掌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自己进行听说读写实践活动的过程。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用教法指导学法。
2、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重点、难点、疑点。忌讳面面俱到。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地分析,更不应该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3、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语言文字训练指的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重点是读和写的训练。
第二,语言文字训练包括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训练语言。要让学生自己掌握那些用词准确、鲜明、生动的句子、段落、篇章。积累的主要手段是朗读、熟读、背诵、抄写、默写等。
第三,语言文字训练是凭借课文进行的。
4、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要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行探索、自己发现的过程,而不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5、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是“首席”
(2)是“资源”
阅读教学要以“本”为本,不要忘本(三个“本”依次指“文本”、“教学根本”、“阅读教学的本质”)。
(1)文本是有规定性的,“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
(2)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情境性,语言活动。
3、强调“读”
读(指朗读或诵读)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综合能力。
1、朗读能力首先表现在心理素质上。
2、朗读也体现一个人的识字能力。
3、朗读还体现一个人的理解能力。
4、朗读更体现一个人的语感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3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老师一上课就提出问题,问大家知道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实例这是一节公开课。课堂上,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片段中,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实例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得到赞扬,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
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4
第一,要有整体性,序列性。
有些老师从初一起各老师便训练学生话题作文,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而且容易弄巧成拙。话题作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选取自己擅长的一种文体。”如果事先没有作过各项文体训练,又怎么进行选取呢?所以我们说,初一就老老实实训练记叙文,初二则说明文和记叙文,初三上学年还要训练议论文,下学年便主攻话题作文,这便是整体性,序列性。
面批,可细批,可组织学生互改等。
第二,要重视讲评,分类讲评。老师在浏览全班学生的作文以后,对存在问题的代表性作文(根据要求)与学生共同探讨,进行批改。学生明确要求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有时需要反复修改,提升作文的档次。
不要只评讲优秀作文,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欣赏优秀作文的水平,而是提升自己作文档次的方法、技巧。
至于话题作文,它包括许多综合的技巧。有几点要强调:
2、开头不要过于追求词藻华丽而写些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入题要快,结尾应顺应文章,力求深刻。
3、要善于点题,与话题挂上钩。
4、营造“亮点”,特别是语言的生动性。
5、千万要写好字,要让老师赏心悦目地欣赏你的文章。
1、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1)对领导,不亢不卑;对同事,以诚相待。
对学生,平等,关爱。“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刻也不能忘了自己曾是学生”(李镇西)
(2)适应现实,不埋怨。改变自己就是发展自己。
1、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熏陶。语文老师要有童心。
2、会学习,善思考,勤反思。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5
在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期望借助教材,在较短的时间内把知识告诉给学生,这种教学是一种授受式的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被动理解,主体性不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转变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创造实际的或模拟的情境,以此来呈现或再现问题、矛盾,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并应用知识。
一、创设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应用体验式教学情境是催化剂。在地理课堂中,仅有经过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在情境中探究,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获得体验。从学生角度来看,体验的生成也有赖于情境,若课堂中没有情境,充斥的只是干瘪的知识讲解、练习,学生也就难以生成体验。如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学习中,如果学生对自我家乡环境的地域差异和其他地方不了解,如果没有对全球性地域的比较和分析,学生对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较难理解的。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一是在导入过程中,需要以情境来引入新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活动、话题等多种方式进行,且要注重以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可从身边的小孩出生话题说起,并由此而引出某个地区人口增长的案例,然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图标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过渡到“人口增长”的概念和特征探究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更容易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在探究活动中要注重以情境来促进学生体验的生成。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针对问题也要注重以情境来帮忙学生理解,获得体验。如在《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河流是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引导问题如
“世界闻名古国发祥地为什么和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为什么会比较密集?”然后借助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河流,引导学生找出武汉、重庆、宜宾等城市都在河流交汇处的原因,并对广州、上海、天津这三座城市的位置分布共性进行分析。这样可让学生在图片分析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空间布置的特点,理解河流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二、提出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合作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有了情境,带给学生的是直观感知,但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本事有限,此时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丰富学生的体验,不仅仅只能转变讲授式的教学,还要注重在课堂中经过问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和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构建,让学生经历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首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以《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中对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探究为例,先呈现杭州龙井茶在日本种植的案例,问:“为什么龙井在日本始终没有种好?”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而交流。教师总结出地理环境区域性的特点,同时举出例子并追问:“农业生产会受哪些因素影响?”此时学生会有很多看法,教师问学生古代和现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并举出例子(如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引导学生确定,在此基础上总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其次,在课堂活动中也要注重引导小组学生展开辩论、质疑、互问互答活动,如《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区位”概念的辨析就可在探究后小组间相互提问。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应用
要在地理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应用也是较为重要的方法。传统地理教学的应用是以课后书面练习为主,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应试技巧,以此来应付考试。提倡体验是教学强调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学生,关怀生命,拓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宽度,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后去应用,在应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更好地感受地理和生活的联系性。同时也要以应用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本事,真正能学以致用。在地理课堂中,要及时结合所学资料,引导学生围绕生活展开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应用本事。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对于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等)学生不难理解,但这些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进行合理区位选择就是难点。教学探究该资料后就可引导学生根据家乡城市的情景展开讨论。同时,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如在《区域差异》学习后对英国和日本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后得出自我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提议。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多看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而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经历地理知识的构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必须的学习方法,构成必须的学习习惯。这样,让学生去经历、去感知、去体验,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才会变得牢固,技能才会得到提升,发展也才能落到实处。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6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并从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提出了地理教学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提高地理家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教学 积极学习地理教学 新课程
一、对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1.积极学习与消极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注重的是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很多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上课是明明把所有该讲的问题都讲清楚了,学生也说听懂了,但是到了课后,或是做练习的时候,大部分知识都被遗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参与进来。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呢?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使用头脑,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能应用所学。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学习,并有个人参与。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
如果学习是消极的,学习者就不会对结果(也许除了分数)感到好奇,不会提高,不会产生兴趣;如果学习是积极的,学习者会寻找某些东西,想要某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信息来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寻找做某一工作的方法。2.有效教学与无效教学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从理论上讲,有效的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的水平上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饿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二、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着和引导者,因此在有效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有多种描述:如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杜威的“按时---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等。但不管那一种,有效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以下几个行为。
1、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中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当教学目标是传递信息时,教师讲授是有效而经济的。教师讲授是可以更好的对班级进行调控;有益于学生成功,尤其是信息性的知识的获得,讲授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教师讲授是对时间有效的使用,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经济的一条捷径。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⑴使讲授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精心设计的导言;把目标告诉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等,都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有用技巧。
⑵使讲授保持一定“节奏”:教学节奏应与任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相适应。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不仅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还可以使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
⑶提供鼓励性的及时反馈:“行为与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行为与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 及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2、有效“提问”与“倾听”: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的“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
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回应,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活、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使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有明显的教学价值。有效提问应有一定的开放性;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理解型、应用型)。
⑵有效“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并提供及时地反馈;教师的反馈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碍学生的参与。提问中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提问学生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三、地理有效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的准确、清晰和可操作
教师授课应有明确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按照教材来制订,而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内容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情感与价值观的内涵,并以此来处理教材。
关于大气的教学,要理解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而不是将大气自身的物理学原理作为重点。教学目标的表述从“使学生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转变为“给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说出图中三圈环流的名称,标出气流运动方向并说明其成因”,使教学目标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笼统变为准确,从模糊变为清晰,从指导教师变为指导学生,学生可以理解和操作。依此教学,不必要的难度得以降低,有示意图作为载体,能比较好地利用先前活动的学习成果来说明地理成因,并有利于形成科学的环境观。教学目标的合理和实现,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2.联系生活,让学生学有所用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只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兼作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只是指教师开发地本教材、校本教材,主要的课程资源还是配合课堂教学主阵地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关于地球运动的教学,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非常需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合。为了使这类课程资源能够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应开发校本化、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设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的调整,当地为充分采光计算楼间距离等探究性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枯燥为兴趣,变抽象为具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和地理学习过程化的新理念。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教学过程的展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体现。
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地理课程标准讲究教学方法,将教学方法提升到教学目标之中,要求针对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各有特点,不能相互替代。接受性学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要任务,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也必须考虑教学时间的规定。如果把所有的课堂教学时间都用于探究,势必难以在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启发讲授教学方式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绝不可以误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少讲,甚至不讲了。那样做,才可能恰恰使得教学更无效。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只有当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M·希而伯曼.积极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绍兴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理解新课程[M].2006.单位:诸暨中学暨阳分校
姓名:王国美
联系电话:87111632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7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的价值意义
在教学中,智力因素并不是主导因素,兴趣才是。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说它是高中教学的工具学科,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当代,地理学科的教育职责十分繁重,不仅仅要对高中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且要对高中生进行全球化启蒙教育。地理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建设发展中,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化及我国社会知识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生命科学及地球科学已逐渐成为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主要资料。所以,高中地理教育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极具重要性,不是高中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小科目。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科目,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处于同等地位。而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对地理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高中地理兴趣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是学生养成学习本事的根源。一个学生仅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对所学科目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动力。如果对学科资料没有兴趣,只是被动学习,则学生难以对真理产生探索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必须合理利用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经过转变场景、色彩、光及声等,以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课件,这样能够促使地理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简化且深入的理解,从而到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经过形象化的形式展现地理知识,不仅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二)引经据典
首先,有机结合传统文学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地理现象与成语、古诗文等结合,从而促使地理知识更具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科文化内涵。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高中地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种气候的温差特点时,能够结合我国的古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等,向学生提问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谚语的字面意思得出,该地区气候温差十分大。教师能够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西北地区气候温差这么大,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知欲,进而对学生讲解温差特点的成因便能够事半功倍。其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其他学科中的故事作为地理知识教学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例如我国某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经过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向学生提问: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第一次经过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共计37天,第二次顺着加那利寒流及北赤道暖流航行,共计22天抵达美洲。这是为什么?经过这种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可让学生自我阅读相关教材寻求原因,然后经过提问方式,由学生回答,其他人补充。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地
理思维,有利于帮忙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联系教材图片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资料都以漫画形式进行展现,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能够经过简单直接的展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地理漫画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材料。例如某高中地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森林资源利用知识时,向学生展示了相关漫画,画中遍地都是树根,一只小鸟站在树根上,眼角流下一滴泪,嘴里说道:把我带走吧。展示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小鸟为什么这么说,学生经过观察,回答道:人类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动物难以继续生存。这种引导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化,高中地理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特色化教育,便能够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8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全面,急功近利,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功利化等方面原因,语文课堂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正在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向前推进。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使语文课堂教学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少走弯路,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现实意义。
反思 1、真正落实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一些教师对这一教学理念理解上不全面,把整堂课全部让学生自己活动。过去是“什么都管”,而现在是“什么都不管”。
那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有的教师怕被说成“满堂灌”,不敢多讲了。有的语文教师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常对学生说“用你自己的方式读”“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学生还远远没有达到对语言的欣赏水平,“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能够处理好文章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吗?能够领悟语言之美、文章之美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是不对的,误解了“我的课堂我做主”,这种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使课堂教学“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满堂转”“满堂放”,毫无实效可言,完全背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我们现在实行高效课堂,有些老师一味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了课堂出彩,我常常看到教师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言谈的去展示„„实际上只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大放异彩,而其他学生只当看客,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使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所以,我们要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
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因此,教学中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示范,需要教师栩栩如生、声情并茂的讲解、示范,将学生带人那种妙不可言的体验中,使他们愉悦地感受、快乐地畅想,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它强调学生是主体,但并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对立。“主导”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让学生亦步亦趋,不能越雷池半步,而是起着提升教学品质、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向善、求真与致美的释放,从而获得真正自由、自主的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在于,中学生正处在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需要以教师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让合作学习形式化。
反思 2 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在许多学校都给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师都用电脑备课、上课,PPT课件的应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可视性效果,这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大进步。但在日常的教学中,PPT课件制作过分花哨,画面堆砌,声色并茂,热闹非凡,大有越俎代庖之势;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其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
多媒体的确可以辅助教学,增强授课效果,可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这是不容置疑的。但并不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就是优质课,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的教学工具就有课改新精神。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容易忽视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上课跟着课件走,不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很容易助长教师的惰性,也影响师生之间的互动。再者课堂信息量大,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从而影响了听课的效果。有些学校多媒体进教室以后,老师一节课在黑板上一个字都不写,用多媒体代替了原来传统的板书,用画面展示代替了环节的设计、情境的设置。多媒体的运用不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应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用。一节课中补充材料过多,学生能“消化”得了吗?放映速度过快,一张一张地闪过,学生能记住和理解吗?请记住,多媒体只能是“辅助”而已。
教师要克服多媒体万能论观点,多媒体技术不论其功能多么完备,究其实质,它只是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是否运用多媒体,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地化解难点、重点等,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是每节课都要利用多媒体教学。
反思 3、对学生的评价缺少了“批评”的音符 新课改倡导多鼓励学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许多老师认为“哪怕学生只有一点成绩,就要表扬;只要一小点进步,也要鼓励。”对学生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也给予最隆重的奖励。如此,学生初时会对这样的表扬感到激动,得到激励。久而久之,他们对表扬的功利性产生依赖。没有鼓励,缺了表扬,学习不再是他们自愿的活动。这样一味地“奖励”,过分重视形式,反而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使他们自满、自大,听不进不同意见,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而且这种一味表扬已经偏离了新课改目标,失去了激励的意义。在新课改中,不少教师一提到“惩戒教育”就讳莫如深,唯恐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于是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敢说,即使说了,也只是蜻蜓点水式地说一两句。要知道学校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成长与进步就是在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要真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鼓励他勇敢地改正。要认识到新课改并不是只倡导赏识教育,惩戒教育也是不可缺的。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课堂确实有许多新变化。然而,热闹之后,也许我们应该冷静地反思一下:新课程的课堂到底该新在什么地方?高效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高在哪儿?老师上完一堂课,也应该问一问自己:在这堂课上,学生学到了什么?反思才会明理,反省才会明智。多一点冷静,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实在,少一点花哨;多一点主见,少一点盲从。教师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内涵,课堂教学才会更开放、更有活力。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9
摘 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下,适应课程改革需要而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阐述了案例教学研究的背景、意义,并在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上,以高中地理新教材中的典型案例为例,结合实践经验,具体研究案例实施策略,并做出评价,目的在于探讨地理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有效性。通过实施案例教学,不断优化地理课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
对于我国地理教学而言,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对必修2提出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研究”,并制定了必修讲授10个案例。这是从国家意志层面,首次对地理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后,地理案例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我借鉴在教学期间的教学经验,提出研究课题,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实践地理案例,更好地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理论运用于课堂实践。
这是实施地理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选取案例教学途径有以下几种:
(1)教材直接提供,该途径最普遍。例如,教材中分别以“美国的硅谷”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的典型材料,阐明新兴工业的特点。
(2)研究性学习提供。
(3)生活中自己编写,主要通过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涉及讨论等几个环节进行。
(4)学生模拟情景进行表演。
三、案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运用以上所阐述的地理案例实践步骤,将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际,现以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为例,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教学点,具体阐述地理案例教学实践策略及其有效果性的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首先,选定案例:“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是教材直接提供的案例,并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一课前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下一步引导学生对案例问题的层层深入的思考做好准备。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笳涌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但是,由于这里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水果、蔬菜等产品主要是就地消费,花卉不能大量生产。
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葡萄酒、新鲜水果、蔬菜花卉的需求量猛增。于是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农业生产选择专业化方式,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加工酒类,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随着时代化保险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但是,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地区之间的农业区位差异造成竞争态势。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气温较高,时鲜货上市时间较早,而法国距离欧洲腹地较近,交通便捷,两地之间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教师指导学生对“环地中海的农业变迁”这则案例(共两段文字)进行仔细阅读,并指导学生找出文字材料中提供的关键字词句。在教师指引、学生学会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并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如下:
讨论1: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案例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主要有哪些?(第1小组)
讨论2:目前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生产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请学生提出具体方案。(第2小组)
讨论3:你认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中,最有效的方案是什么?(请阐述理由)(第3小组)
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从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的真实案例中,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伴随着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化,从而理解环境整体性的特点。
案例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然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也还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例如,案例素材选取的尺度、案例教学方法的选择、案例教学评价的确定、教师与学生对案例处理的协调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探讨研究、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2]林宪生,商治平,李风岩。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探讨[J]。教育科学研究,(10)。
[3]林国银。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案例教学实践与探索[J]。福建地理,2005(2):54-59.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10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以《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为例
浠水实验高中
余丽
【摘 要】:新课改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重要成长途径的教学反思,也应对照新的教学理念来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反思
【正 文】: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或观念,已被人们所广泛的接受。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模式的长期影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的发挥出来。
下面我结合自己两次讲授必修三第二单元《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本节内容以著名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多传统工业区都面临衰落问题,例如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学习本节课具有现实意义。
鲁尔区这节课,从知识难度上讲,没有什么难点知识。学生已经学过了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现在再来归纳鲁尔区的形成条件、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应该不是问题。
首次讲课我是将课本上的插图制成幻灯片,对着幻灯片,我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的提出问题,学生基本上都回答出来我预想的答案,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效果也很好。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仍然是抛开图表不看,直接从书本文字中找出答案,在反馈探究成果时,较好的同学还能总结文字用精炼的语言表述,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把成段的文字一字不漏的读出来。对于“设疑探究”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从书本文字中“找到”知识的习惯,长久以来他们的意识里已经默认了“接收――记忆”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引导者,我一开始也错了,我给的这几幅图无疑就是想把他们往标准答案方向引,况且旁边有现成的文字答案,谁愿意再花力气从图中探究得出呢?所谓的探究活动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本意,学生只是在教师“问题”的牵引下,一步步回答,得出答案。
为此,我仔细的研究了《地理课程标准》,并在参考了其他资料的基础上,对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德国鲁尔区的了解并不多,针对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引入:通过鲁尔区概况录像,让学生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等概况,在此基础上引出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通过已学习过的工业区位理论,找出鲁尔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这样学生能够有目的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三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课件展示总结。
通过录像和地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接下来引导学生推断:根据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学生能够很快的分析得出鲁尔区发展炼焦、电力、钢铁、煤化工、机械制造、建材等重工业。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同学们心中都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样?教师适时的让学生读材料、讨论,找出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没有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文字叙述,而是给出材料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课程注重学生能力的要求。师生共同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紧接着创设情境探索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面对这样的现状,假若在座的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该怎么办?随后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方案,讨论五分钟学生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创设情境,走出教材,走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的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也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了思路。
三、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最后,通过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的图片,讨论分析: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什么异同?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工业区的看法?通过案例的分析,使本节课的知识得到了升华,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讲解、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由于教学活动设计新颖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另外问题设计有梯度,实现了分层次教学,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
对于学生不太了解的历史背景,我利用材料补充说明,帮助学生了解,在读图中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效线索的能力,从而导出原因,以及通过原因找出相应的治理措施,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并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思维的火花才能点燃,真正的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和课堂效率,适应教学和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于2010/12/28获得县级“课后反思论文”比赛二等奖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教学目标:
1.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理解鲁尔区经济辉煌和衰退的原因
2.探索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思考传统工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教学重点:
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教学难点:
鲁尔区辉煌与衰退的区位分析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书5分钟
视频展示鲁尔区,简单介绍:鲁尔区位于德国的西北部,5°E—8°E,50°N—53°N,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沿岸,面积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人口9.1﹪,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9C中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区之一,被誉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持续辉煌了100多年。
学生看视频,地图展开讨论分析,分析鲁尔区辉煌的原因
一、辉煌的原因
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
引导:通过对区位优势分析,它有利于哪些类型工业的发展?(煤炭、钢铁、水电、化工、机械等工业)从产品性质看属于哪一类型的工业?(重工业)以煤炭和钢铁为支柱性产业。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鲁尔区经济却开始走向了衰退,看视频,衰退后的鲁尔区,展示材料,鲁尔区是以重工业为主,在发展中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呢?让学生分组讨论鲁尔区衰退的原因
二.衰退的原因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产业结构单一(以重工业为主)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炼钢的耗煤量降低,煤炭开采成本上升,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国家越来越多,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导致鲁尔区在经济衰退的挑战面前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学生讨论发言,师生归纳总结 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产业转型
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
通过改善环境,完善交通,发展科研教育等一系列措施还有利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鲁尔区成为世界信息技术中心之一,不仅促进了鲁尔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同时保护了环境,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区位因素分析鲁尔区辉煌和衰退的原因,为此,鲁尔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值得许多传统工业区借鉴
五.案例研究 辽中南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11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运而生。高中地理的教学当中,双动两案教学是在构建主义以及元认识等多种理论的指导基础上建立,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作为媒介,经过学生和教师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作详细的介绍,并且对高中地理课堂当中双动两案教学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以期能够对其模式的构建研究做出一点贡献。
1.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定义
首先较少地理教学模式,即经过某些特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后建立起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程序以及相关的策略体系。对于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则是经过元认知、建构主义、地理学习以及教学等多种理论的系统指导,将学生的学案与教师的教案作为媒介,经过课堂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本事以及教师的教学本事等,从而良好的完成教学的任务的一种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双动”是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两个活动,两案则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案。在双动中不仅仅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两案当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课堂目标、资料以及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案则需要教师充分的研究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经过学案能够自主的学习并且探究学习资料,主要有课前的预习、课上的指导、课后的练习和小结等资料。
2.双动两案的基本组成
2.1理论依据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包括建构主义、元认知、地理教学和学习多种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经过必须的学习环境获取知识,而非以教师的教授为学习的主要渠道,即知识经过某些意义构建而获得;元认知理论则是强调个人对于自身认知的一种认识和意识,即对认知的认知。一般情景下,元认知包含三个层面,最基础的一般认识,由经验获得,再是经过认知过程中获得的情感和认知体验,最终是经过认知能够对事物进行相关的评价和选择。地理学习与教学理论,是对地理学科当中一些学习的过程和规律的总结。
2.2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模式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构建,高中地理的总体目标即是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原理以及规律;获取相应的地理基本技能,拓宽地理的思维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手段以解决地理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并树立正确科学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种观念。
2.3教学程序
高中地理的教学程序,即一堂课的教学步骤。一般情景下,首先是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并且根据已经设计好精心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活动过程当中完成教学目标,获取知识和本事。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要充分精心相关指导,学生则应当做好课前的预习,并且在活动当中精心学习以及知识的延伸拓展。
3.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3.1高中地理两案研究
“两案”的研究分为学案和教案两部分,其中对学案的研究主要有:第一,地理学案应当明确其内涵和本质,在此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设计并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完成学案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资料的重点和衔接过渡;第二,学生的学案包括课前的预习、课上的指导、课堂的练习和课后的小结四部分;第三,在进行学案的设计时,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方法新原则、图表化原则以及有效性原这五大原则。
3.2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特点
双动两案的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高中地理的教学和学习更加有效。第一:设计性,在双动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学会如何教学,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根据教案和学案来进行资料的学习、知识的获取和目标的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根据清晰的目标构成明确的思维,从而认识地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第二:活动性,“双动”强调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协调统一,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渗透进去教学的方法,学生又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第三:多功能性,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不仅仅注重教学的整体功能以及目标的完成,并且还注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成长,还有思维和本事的成长。第四:地理性,高中地理双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为了完成高中地理的总体目标而设计的,它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本事,所以在进行其构建时,还以地理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其规律原理,充分的将地理学科的思想体现了出来。
4.结语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将其它教学模式的优点进行了充分的吸取,经过科学理论指导,并且对学案和教案的科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地理知识,了解地理本质,发展地理思维,从而使得高中地理的课堂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反思 篇12
2005年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中考,新疆自治区中考命题的趋势是什么?很多教师心里都没底,参加了中考物理阅卷,让我们眼前一亮,出乎我们意料,也在我们的意料之内,试题即重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发展有利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考察,而且能将基础知识放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的情景中考察,这样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了学生去思考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题从控制变量题的角度考察了学生的物理探究能力,其中有一道开放题被全体阅卷老师认定为整个试卷的亮点,其精彩之处在于学生的答案有近百种,甚至有的答案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令我们拍案叫绝,我们不由感叹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开阔性,学生是充满智慧的,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试卷共分三大题,第一大题选择题共20分,第二大题填空题20分,第三大题综合题共60分,综合题中的.21题: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气层是这个“家园”的保护伞,没有它,人类将无法生存,请你设想一下:如果地球周围没有了大气层,学过的物理现象中哪些将不再发生(请从力学、热学、光学、气压等不同物理现象中任选两种作答)。
参考答案:氢气球不会升空,看不见“海市蜃楼”,或:听不见声音、做不成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这里我节选一些学生的答案,来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答案:说话听不见声音;没有了大气层,高压锅用不成了;太阳光射到地球上不会发生折射、反射;星星不会一闪一闪的;太阳在地平线下时,地面上是黑暗的;人无法呼吸,动植物不能生存;天空中不会出现彩虹;太阳光在天空中不会散射、天空不会是蓝色的;白天气温很高,晚上气温很低;水的沸点不会随高度变化而变化,水不会烧开;人无法用吸管喝饮料;飞机不能升空,小鸟不能飞翔;托里拆利实验做不成了;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绿色植物;没有流星了,宇宙飞船不会因和空气摩擦而坠毁;没有美丽的彩霞和晚霞了.......
在这道开放题中,学生的答案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从力学、热学、光学、气压等不同角度思考,甚至和生物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了学生能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学科、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引起了我们反思:“创新是民族的的灵魂”,基础物理教学,学生由记忆掌握性学习,转向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时代、社会对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的需求,它对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物理知识和其它相关基础知识,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通讯工具,收集、储备信息,扩大视野、虚心交流、互助合作,注重教学反思,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还要跳出过去那种“要我教,要我学,要我改、要我研”的被动误区,主动针对自己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存在的问题、困惑等情况展开探究,进而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我开始不断反思自己,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剥夺了学生多少发现的机会、动手的机会、思考的机会;还在精彩的讲解过程中剥夺了学生多少的讨论、发表的机会;还在题海的战术的压迫下剥夺了学生多少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机会;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学生错过了多少参与和锻炼的机会。这难道不是我们教师的教育失误吗?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指导学生有选择的做题、精选精炼,余下的时间学生可以广泛阅读,接触新鲜事物,开阔视野。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加强开放题的训练,问题涉及的知识不要局限于物理教材,而要涉及日常生活、最新科技动态及其它学科内容,设计成开放性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物理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性,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答案不唯一,不强求思维的统一,启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