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和炎帝像
一、黄帝爷忽然双眼瞪,要为秦王传真经
桃花红,麦苗青,
秦王十八正年轻。
听说黄帝爷又显圣,
快马来到二帝宫。
二帝宫里鼓乐动,
香烟袅袅往上升。
黄帝爷忽然双眼瞪,
要为秦王传真经。
这是流传于西泰山的民谣《黄帝爷显圣教秦王》中的一段。前日到西泰山,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坐在半山腰的石头上,摇头晃脑、有板有眼地唱了几句民谣。有关黄帝的传说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民谣中的秦王,是指秦始皇嬴政,还是指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之前号秦王)?不急,咱先从黄帝的来历慢慢说起。
二、黄帝其人其形,娃娃名叫有熊氏,四张脸来龙身子
附宝娘娘能耐大,
怀胎两年生个娃。
娃娃名叫有熊氏,
四张脸来龙身子。
《山海经》里说,炎、黄二帝的母族是有虫乔氏,父族是少典氏,言指历史上确有黄帝其人。也有史学家认为,黄帝并非单指哪一个人,而是指远古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一个部族。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为了叙述方便,咱就权当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吧。
传说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是上古时期有熊国(今河南新郑一带)国王的妻子。50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附宝闲来无事到屋外散心。当晚夜空如洗,群星灿烂,尤其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周围,闪动着一圈异常明亮的光环,非常醒目。附宝望着那圈光环,只觉心潮澎湃,周体难安。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望一眼星星就能怀孕先人的想象力真是令人吃惊。不过古今中外,对于缔造一个民族的英雄人物,人们通常都要将其神化。正因为黄帝是上天派来的,才处处显出超人的本领,成就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开端。
上天孕育黄帝的过程很漫长。据说,附宝足足怀了24个月的身孕才生下了黄帝。黄帝生在哪儿呢?自然是有熊国。因此,他又号有熊氏。由于他是在姬水旁长大的,按照远古时代的惯例,取姓为姬。
黄帝为什么叫黄帝?《淮南子》中是这样解释的: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意思是说,黄帝是管理四方的首领,专管土地,而土地是黄色的,故名黄帝。也有人说,黄帝是上天派来执掌天地的皇天上帝,皇、黄同音,后人念转音了。还有一种说法,说黄帝长着黄龙的身子,所以人们称他为黄帝。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龙图腾、皇袍的颜色及盘龙图案,都是由黄帝而来。正因为黄帝部族崇拜的是龙,膜拜的是大地的颜色,所以,黄帝的后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儿女,几千年来一直把龙视为神圣之物、把黄色视为吉祥之色。
其实,说华夏儿女是黄帝的后人并不确切。准确的说法是:华夏儿女是炎帝和黄帝共同的后人。所以,除了龙和黄色,华夏文化里还有一类代表吉祥、富贵的形象和颜色:凤和红色。这是炎帝部族所崇拜的图腾和颜色。后来,炎、黄两大部族和他们周边的一些部族进行大融合,形成了最初的华夏族群,龙、凤也就合而为一龙凤呈祥了。这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华夏后裔的根源所在。
言归正传。话说黄帝很厉害,出生后不久就能说话,而且他的求知欲很强,四处拜访名师,学了很多治国安邦的本领。各路英雄、神仙慕名而来,纷纷投靠在黄帝门下,并推举黄帝当上了中央天帝。
黄帝要传给秦王的真经,正是他当上中央天帝以后的心得体会。
三、黄帝伐蚩尤:春风吹,战鼓擂,黄、蚩大战八十回
华夏蛮夷大联盟,
炎黄爷领衔把约定。
各族融合成一统,
神州腾飞黎民庆,
安居乐业享太平。
这真经的第一段,讲的是炎、黄两个部族大融合的故事。黄帝的功劳千千万,可以说,其最主要的功劳,就是与炎帝握手言欢,将原本纷争不断的几个部族统一起来。
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靠采摘野果、猎食野兽为生,吃不饱,穿不暖,怎么办?抢!因此部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就曾在涿鹿之野(今河北境内)发生大战,结果炎帝战败,被迫退居长江流域。
炎帝退隐之后,两个部族之间是否就相安无事了呢?没那么简单。别看民谣里一片喜庆地吟咏炎、黄二帝签约示好的和平景象,这和平的背后,曾经历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一方为黄帝,一方为蚩尤。
蚩尤是谁?炎帝的后裔,一名破坏和平的分裂分子。炎帝宣布休战后,蚩尤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挑起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据说是黄帝在西泰山大战鬼神,让被俘虏的蚩尤在队伍前面开道,伤了蚩尤的自尊心。
蚩尤有81个兄弟,都是身长数丈的野兽,个个铜头铁额,拿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纠集了这帮怪物兄弟,又联合了风伯、雨师以及山林、水泽间的鬼怪,以替炎帝复仇为名,掀起了反黄大战。
黄帝怕战争殃及无辜,不愿与蚩尤征战。他数次劝蚩尤休战,可蚩尤顽固不化,屡犯边界。黄帝心想: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就会掌管天下。他那样残暴,我的臣民肯定要受苦。我必须惩罚他!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这场战争可真激烈!
群魔乱舞闹哄哄,
日月不明天地恸,
山河破碎鬼神惊,
命尔代天削群雄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是条会飞的龙,口能喷水。它一上阵,就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滔滔洪水将蚩尤的兵阵冲得七零八落。
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雨师是掌管四海之水的神仙,他把应龙喷的水全都收了起来。之后,风伯刮起狂风,协助雨师把收起来的水向黄帝的队伍冲去。可惜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再次与蚩尤对阵。双方军队厮杀正酣,蚩尤忽然喷烟吐雾,将天地罩了个严严实实。黄帝的军队分不清东南西北,始终冲不出迷雾。而蚩尤率领的怪物在迷雾里忽隐忽现,乱杀乱砍。一时间天地变色,黄帝的军队死伤惨重。
危急关头,黄帝的部下风后抬头看见了天上的北斗星。他想:北斗星斗头不动,斗柄为何却能依着时序不断变换所指方向呢?假如能发明一种东西,不管其怎样转动,始终都指着一个方向,那不就能指引大军冲出迷雾了?风后立即动手造出一辆指南车,靠着指南车的指引,黄帝最终统率大军脱离险境。
说到这里得先交代一个问题:传说中的指南车是否真的存在?
有学者认为,在方位文化中,黄帝的部族因居住在北方,以北为上,讲究上北下南。他们夜间辨别方向的参照物主要是北斗星,用磁针制成的指示方向的器物应叫指北车。不过,远古时代发生的事已无从考证,咱们姑且将指北车称为指南车吧。
话说黄帝和蚩尤打了71仗,始终胜少败多,这让黄帝非常焦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黄帝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并对他说:依此书阵法对敌,必胜!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天书,大喜,遂按书中所示阵法设了个天一遁甲阵。传说此阵变幻无穷,可演练出1800个兵阵。
天一遁甲阵有何威力先不提,咱先来讲讲它的形貌,据说与黄帝的别号轩辕氏有关。
传说按照这个阵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所有的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将士出入的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称作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有人认为,正因为黄帝是轩辕车战法的发明者,后人才称他为轩辕氏。
话说黄帝将天一遁甲阵练熟之后,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他从东海流波山捉了一只叫夔的野兽,把它的皮剥下来制成鼓面,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还特意从昆仑山召来了旱神女魃助战。两军对阵时,黄帝下令擂起夔皮鼓,鼓声威震三千八百里。蚩尤的士兵听见鼓声丧魂落魄。黄帝又派出女魃,将风伯和雨师制造的风雨尽数化解。蚩尤大败。
四、黄帝传真经:扫净六合为苍生,四海归一是正经
黄帝爷,常率族人把猎打,
也为捕鱼下江河。
千难万难都经过,
酸甜苦辣都尝过!
说完了黄帝战蚩尤的流行版本,再讲讲另一个版本的传说:蚩尤是天上的恶神,与炎帝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他率鬼怪袭击炎帝和黄帝居住的部落,犯了众怒,炎、黄二帝合力把他打死了。
凡此种种,无非是影射华族与夏族融合之前所经历的种种坎坷。也许我们可以认为,蚩尤是远古时期引起部落纷争的恶劣环境。炎、黄二帝结成联盟后,同心协力率众与大自然抗争,开垦农田,造车、造船,这才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
炎、黄二帝为远古时期的先民争取到了宝贵的和平,而黄帝要传给秦王的真经,正是他历经战乱后体会到的:四海归一是正经。
说到这里,你可能猜到秦王是谁了。不错,正是秦始皇嬴政。至此,我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试想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战乱频仍,黄帝爷显圣,传给秦始皇拯救天下众百姓,扫净六合为苍生的真经,多么入情入理!
至于真经的具体内容,此处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还是让我们把更精彩的故事留到下回再说吧在《来,让我们聆听黄帝谣(下篇)》里,咱们要讲讲车、船及象形文字的由来,探索黄帝密都及西泰山神秘石像的奥秘。
五、黄帝造字:大家瞧,众人看,造这个人字鲜不鲜
伏羲后,黄帝前,
结绳记事几千年。
黄帝时,屋里的绳子早挂满,
长长短短好几千。
大小事连成疙瘩串,
千事万事记不全。
黄帝的发明多得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为什么先讲他造字这一桩呢?因为这个发明实在是太重要了!您现在能读到黄帝的故事,就是因为黄帝发明了传递信息的文字符号早期的象形文字。
您可能会纳闷:不是说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吗?怎么变成黄帝了?不错,象形文字是仓颉创造的,可仓颉之所以动了念头要创造象形文字,乃是受黄帝之命。
相传,仓颉是黄帝手下的一名史官,四目重瞳。那时的历史是什么?一根打了结的绳子!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靠在绳子上打结记录往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有时候发生的事情太多,一根绳子上打满了大大小小的结,谁也说不清每个绳结记录的到底是什么事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帝与蚩尤展开了大战。作战得要战图啊,在双方大战的紧要关头,黄帝命仓颉把战图拿过来看看。纷乱之中,仓颉对着打满了结的绳子瞧了半天,死活也找不出哪个才是记录战事的绳结。
战图丢了,这一场战争,不用说是黄帝输了。黄帝对着仓颉大发雷霆。仓颉委屈地说:结绳记事的方法太不方便了,既不好携带,又容易丢,如果能发明一种人人都懂的文字,用来记录重要事件就好了。黄帝一听,认为有理,于是就命仓颉创造文字。
说造就造不迟延!
先造个人字好开端。
大家瞧,众人看,
造这个人字鲜不鲜?
造出来人字头一个,
仓颉把重任来承担,
学黄帝大造象形字,
呼呼啦啦好几千。
传说,仓颉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按照事物的形貌,造出各种不同的象形图案,这就是汉字的雏形。那时候没有纸,于是,仓颉就把这些文字刻在龟板和鱼骨上,这就是甲骨文的由来。
六、黄帝造车:他双手推出个大家伙,得意洋洋哼着歌
那时节,生产落后常挨饿,
全靠着,打猎捕鱼过生活,
打到小猎物肩扛着,
打到大猎物人抬着。
这车不是还没造出来嘛!
搞运输不靠俩肩膀靠啥?
黄帝因何想到了造车?民谣里唱得清清楚楚:生产方式及生活需要的驱使。事实上,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部族,这种生活需要对于黄帝部族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满足游牧需要。
《国语晋语》云: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据此推论,黄帝和炎帝早期的活动区域当以如今的陕西中部、北部为中心。那时候,神农氏还没有发现粮食,农业种植也没有出现,人们自然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于是,炎、黄两大部族需要不断地向其他水草丰茂的地方迁徙。
迁徙就是搬家。既然要搬家,总得带上家里的东西。虽说远古时期物质匮乏,先祖们的家里不可能贮存很多需要搬的东西,可俗话说,路远无轻物,在漫长的跋涉途中,哪怕是随身携带一张兽皮,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
为了减轻人们的负担,黄帝开始动脑筋了。他看到风中滚动的飞蓬(干枯的荒草被风吹成一团,随着狂风在荒野上滚动),心思一动:如果能发明一种东西,像飞蓬那样,能在地上飞快地转动,不就可以轻松地运送物品了?
他大清早鼓捣到晌午错,
晌午错鼓捣到日头落,
日头落鼓捣到月西沉,
月西沉鼓捣到鸡唱歌。
第二天,天边刚刚露红色,
黄帝爷,破门而出兴致勃勃。
他双手推出个大家伙,
得意洋洋哼着歌。
族人立马围一团,
想问问,这个东西叫什么?
黄帝笑对众人说,
这个东西就叫车!
黄帝造车的过程,民谣里描绘得栩栩如生,但其中有一个细节令人生疑:黄帝是把车推出来的吗?
让我们透过史书的记载,先来看看黄帝造的车是什么样子:车轮是实心的,没有辐条,转动缓慢。整部车只有一个车辕,靠人拉动车轮向前滚动。
以此推测,民谣里那句他双手推出个大家伙,唱作他双手拉出个大家伙更为恰当。
将发明木轮车的功劳全记在黄帝一人身上有些脱离实际,事实上,车的诞生集合了先人们集体的智慧。如果非要说是黄帝发明了木轮车,那也是他踩着先人的肩膀捡了个便宜。
类似的便宜还有许多,比如传说黄帝造船、造弓驽、编纂药典、养蚕等等。关于黄帝的发明创造,民间传说里有一大堆。这些发明不仅使我们的老祖先在5000年前就告别了蛮荒、亲近了文明,而且至今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既然是传说,自然有杜撰的成分。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发明绝不可能由单一的某个人来完成。可在炎、黄两族大融合的过程中,黄帝发挥的作用太大了,他的名字太响亮了,以致后人不知不觉就将所有伟大的发明创造都记在了他的账上。不过这也情有可原,套用一句流行的说法:让伟大的来得更伟大吧!
七、黄帝祭天:威风凛凛似长啸,叱咤风云把手招
炎黄爷并坐在半山腰,
目光炯炯雄风在,
气宇轩昂胆气豪。
脚踏青山红花盛,
头顶蓝天白云飘。
黄帝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流布人间、福泽天下了。只有一项发明坐落在汝阳县的西泰山上,任谁也搬不走,那就是黄帝大合(会合)鬼神的祭天之处。
在探访这个祭天之处之前,我们先来读读《史记本纪第一》中的记载: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意思是说,黄帝四处征伐,居无定所。
对于这段文字中空桐的地点认定,史学界说法不一,但大多倾向于空桐即崆峒,位于今汝阳县西南的西泰山一带。
黄帝为何要西至于空桐呢?据说是为了向居住在那里的广成子(远古贤人)问道。此事在《庄子在宥》中有记载:黄帝立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桐之山,故往见之。
传说黄帝被推举为帝之后,在今新安县青要山上建了一个秘密行宫。有一次,黄帝在这个秘密行宫休息的时候,听说附近的崆峒山上住着一位贤人,有通天之道。那时候,黄帝已经带领族人定居中原。他熟悉游牧,但对平原地区的农业种植方法比较陌生,于是不辞辛劳地跑到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教。广成子是性情高傲的人,连着让黄帝吃了3个月的闭门羹。可黄帝毫不气馁,总是退而自省,再行拜见,终于感动了广成子,求得了治天下的真传。
除此之外,黄帝还在拜师求教的途中发现了一个秘密:崆峒山上有两座酷似老人头的天然石像!黄帝是多么聪明的人啊,他当即想到,可以利用这两尊石像来统一人们的思想。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个人想让所有人都听他的话,除了战争,另一种方法就是挟天命以令诸侯。
传说黄帝以膜拜天神为名,集合了所有的鬼神,在西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这场大典盛况空前,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无论是天子的威仪、侍者的安排,还是音乐的铺垫,无不呈现出庄严、肃穆。
有学者推断,这场祭天大典很可能就是炎、黄两族化干戈为玉帛的开端。庆典中的那些鬼神,其实是远古时期各部落的头人。这一推断是否正确不得而知,反正自此以后,炎、黄两个部族握手言欢,奠定了华夏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
西泰山下好热闹,
人山人海人如潮。
工农兵商都来到,
一个个眉飞色舞兴致高。
沧海桑田,石像犹在。只不过,昔日黄帝率众膜拜的天神,如今俨然已成炎、黄二帝的化身:2003年3月1日,《洛阳日报》头版刊登新华社传真照片《汝阳西泰山惊现炎黄二帝巨像》,西泰山神秘石像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不言不语的两尊天然石像,与史书相互印证,成了黄帝确曾莅临西泰山的最好注解。汝阳县因此成立了西泰山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因此添了个炎黄文化节,华夏子孙因此多了个探祖寻根的心灵牧归之所。
数以万计的炎黄子孙来到西泰山,对着石像洗手焚香,虔诚地膜拜即使这两尊石像并非炎、黄二帝真身所化,那又如何?人们看重的是这石像的寓意:和为贵。正如西泰山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徐中记所说的,炎黄部落之所以能够融合众多氏族部落,华夏民族之所以没像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古国那样,因异族入侵而中断文明的进程,正是因为以黄帝为首的先人有着博大的包容之心。
凡事有容乃大。有着博爱之心的黄帝,注定要成为华夏文明的奠基人。
言及此,想必聪明的读者已明白西泰山为何流传着那么多生动感人的黄帝谣了。就让我们在民谣声里,对着炎黄爷的石像掏掏心窝子话吧:
炎黄爷您把心放牢,
我们要抖擞精神往前跑,
为了现代化,
发明来创造,
让未来日子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