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以十三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1950年7月7日下午,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聂荣臻、林彪、谭政、罗荣桓、萧华、李克农、杨立三、李涛、许光达、萧劲光、刘亚楼、滕代远等。从这份主要领导成员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会者主要是中央军委三总部、陆海空三军及有关兵种负责人。作为野战军的领导人参加会议的,只有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林彪和副政委谭政。
会议讨论了对东北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设立与领导人选配置、政治动员与后勤保障、车运计划与兵源补充等问题。由于这是一项关系重大的部署,会上没有匆忙地作出决定,而是责成有关单位负责人进一步考虑商议后,在下次会议上再研究确定。
7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与会的基本还是上面那些人。会议经过讨论,决定组成东北边防军。会议还决定以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这项决定会后经周恩来斟酌修改,于13日报毛泽东批准。
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粟裕由于身体不好,正在青岛治病。他得知中央的任命后,十分着急,便托罗瑞卿给毛泽东捎了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此前,周恩来和聂荣臻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萧劲光、萧华二人一时也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联名致函毛泽东,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待粟裕、萧劲光、萧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毛泽东同意他们的意见。
此后,东北边防军的部队建设、武器补充、物资筹措等准备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中,但边防军的领导班子却一直没有建立起来。8月下旬,朝鲜战场呈现僵持局面,战局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决策者开始物色新的出兵作战领导人选。他们想到了林彪。
林彪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抽调的大多是原四野的部队,他本人也参与了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由他指挥作战比较顺当;同时他在四个野战军司令员中年纪最轻,又善于打硬仗、大仗,很受毛泽东的欣赏,出兵朝鲜肯定要与朝鲜领导人和苏联军事顾问配合行动,林彪长期在东北工作,又曾在苏联治过病,对于朝鲜和苏联的情况都比较熟悉。总之,林彪确实是最合适的率兵出征人选。
从已经披露的资料分析,关于拟派林彪赴朝指挥作战一事,毛泽东曾与中央书记处的几名书记谈起过,中央也曾在不大的范围内酝酿过。但中央没有正式讨论过这件事,也没有为此作出过正式决定。
9月15日,美军成功地实施了仁川登陆,朝鲜战局急剧逆转,中国出兵步伐被迫加快。与此相应地,志愿军挂帅人选也就成为必须迅速落实的问题。
9月下旬,林彪曾就中国派兵入朝参战等问题与毛泽东做过一次交谈。林彪认为,我们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三十六门。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他认为在敌我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如若贸然出兵,必然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林彪的意见自然无法为毛泽东所接受。以后的几天,毛泽东又找林彪谈了这个问题。
毛泽东最终没能说服林彪,两人分歧依旧。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又向毛泽东谈起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一句话,体弱多病使他不能胜任挂帅出师朝鲜的重任。
由于林彪明确表示不赞成出兵朝鲜,而且又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毛泽东当然也不会再勉强他领兵赴朝。在10月2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说: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的问题。
派志愿军出国同美军作战,对中国来说,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大事。毛泽东要求大家摆一摆参战的困难。林彪发言说:我们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别足我们还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国家已经打了二十多年仗,元气还没有恢复。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在随后的几天里,他又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意见。
关于林彪的态度,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的回忆更详细一些。雷英夫说:他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5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抗美援朝的决策问题。前一天刚从西安赴京的彭德怀表态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听完彭德怀的发言,毛泽东站起来坚定地说: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政治局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十天做准备,出兵时间初步预定在10月15日。
至此,关于由谁率军出朝作战的问题最终得到了圆满解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再提起林彪与毛泽东曾有过的那些分歧。但几十年后,林彪叛党叛国并受到历史应有的惩罚,有人又开始重新解释这段历史,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林彪不赞成出兵援朝这件事情的性质与影响。有人说林彪反对出兵,也有人说他是装病、拒不入朝,还有人说他在这件事情上使毛泽东深感失望、大为不满。这些说法显然有违历史的真实。
林彪到底有没有病?回答是肯定的。1938年3月,林彪在山西省境内为友军误伤,子弹从前胸进入,洞穿右肺叶。当年冬天,林彪被送到苏联治病。经医师检查,发现子弹不仅穿过肺部,还擦伤脊椎,损伤中枢神经,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后遗症的表现是,每到湿冷天气,病人就会出现饭量减少、失眠、出虚汗等症状,还常伴有低烧。医生当时还说,这只是初期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后遗症会加重,病人会怕光、怕风、怕水,身体也会更加虚弱。
林彪是毛泽东手下的一员爱将,毛泽东不会不知道他的病情。在那种情况下,林彪也不可能在毛泽东面前撒谎。当然,林彪是否病到无法带兵打仗的程度也值得疑问。因为他从东北指挥打仗,一路打到华南,证明身体还可以坚持。这里面,思想可能是更加重要的因素。
林彪不赞成出兵的意见形成于何时我们不得而知,但到9月初这种思想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
据柴军武(时任中国驻朝鲜大使)回忆,1950年9月1日,柴被外交部从平壤紧急召回北京,当晚就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时隔一日,根据中央军委办公厅的通知,柴军武又向林彪作了一次汇报。
他们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林彪问道。显然,林彪所说的他们是指朝鲜劳动党领导人。
柴军武回答说: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
林彪又问: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不难发现林彪当时已不赞成出兵援朝。
那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力量还不够强大,需要做的事情有许多。与世界上第一号军事强国交战,党内有些不同意见是十分正常的。许多当事人在后来的回忆中都讲到了这方面的情况。
聂荣臻回忆说:当时在我们党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薄一波回忆说:当时下决心出兵打这场战争,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并不是没有风险的。百废待兴,困难很大。记得毛主席曾跟我谈过,我们确有困难,一些同志不主张出兵,我是理解的,但我们是个大国,不打过去,见死不救,总不行呀!
毛泽东本人也曾作过这方面的回忆。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同来访的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了当时的事情。毛泽东说: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一书的作者杨奎松说,毛泽东之所以坚定地主张出兵援朝,是因为他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据一些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回忆,毛泽东下这个决心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据聂荣臻回忆: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时部队已经开到鸭绿江边,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苦心的。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回忆说: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可见,当时不赞成出兵援朝的并非只有林彪一个人,林彪在中央没有作出正式决定的情况下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身体状况,算不上是拒不入朝。而且,当中央已经作出抗美援朝的正式决定后,也没有资料显示林彪仍反对这一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