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
1.“弄”钱儿
话说同治六年(1867)胡雪岩被调任“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这一调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左宗棠不想让胡雪岩和日意格
得太凶,免得因小失大,影响了福州船政局的建设和以后的运作;二是此时左宗棠正在西北地区打恶仗,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筹粮筹饷的事儿要赶紧抓起来。
谁抓呢?又是胡雪岩。
自从胡雪岩跑到衢州给湘军送上一万石大米,左宗棠就发现老胡这个人真是个理财的专家,手段之高,脑子之活,都是左宗棠平生仅见的奇才。
更厉害的是胡雪岩这个人非常可靠,给湘军管了几年的后勤,账面上从没出过一两银子的差错。到后来,左宗棠简直觉得自己离不开胡雪岩这个人了,所以他现在要打仗了,第一时间就把胡雪岩从福州调到上海,帮湘军弄银子。
——“弄”银子,这个“弄”字厉害啊。
银子,不是天上掉的,不是地里长的,是要“弄”回来的。而且银子这东西还有趣,弄得好,是人弄它,弄不好,那可就是它“弄”人了!
那现在“银子”和“老胡”,这二位到底是谁“弄”谁呢?
银子“弄”老胡。
大清朝廷这次调左宗棠到西北去打仗,主要是看中老左这人的将才,知道他打仗有水平。但也有其他想法,比如,想让左宗棠跟他的亲信部队“分开”。
当年打太平军的时候,湘军出了三大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现在曾国藩早就把自己的湘军嫡系部队该遣散的遣散了,没遣散的交给别人去带,他自己弄了个“净手儿”。李鸿章在平捻军之后,也主动把淮军裁撤了一半,剩下的则分散部署各地,从直隶到湖北东一块西一块,撒开了不管了,也等于“放弃军权”的意思。现在轮到左宗棠离开自己的嫡系部队了。对此左宗棠非常明白。
老左这个人是出了名的“一味忠直”,对朝廷的意图,他一向摸得特别明白。为了让朝廷满意,他早先已经和曾国藩、李鸿章都“闹掰”了,就是不让朝廷担心他们“三大帅”联手。现在朝廷让他去西北打仗,他立刻就去了,而且只随身带了三千名亲兵。
眼看左宗棠这么识趣儿,北京城里的慈禧太后这些人特别高兴。一高兴,就忍不住替左宗棠设想起来,觉得老左只带三千人去西北,也有点少,又让他多带点部队。于是左宗棠派部将回湖南又招了三千名新兵,总共凑出六千多一点儿的人马,带着到甘肃去了。
——你看看,有“精兵”不带,带“新兵”,就是为了让朝廷少操点儿心,左宗棠为朝廷设想得够周到吧。
这边儿左宗棠准备带着他的六千兵马出征了,同时胡雪岩也被从福州调出来了。左宗棠就把老胡叫来,跟他说了:我手里人马不多,到了甘肃要在当地征兵。西北这一仗特别残酷,特别艰苦,可能要打很久,前线部队的粮饷必须有保障,你得给我想办法!
嗯,胡雪岩不是喜欢勾搭官府吗?现在官府说了:“你得给我想办法!”胡雪岩就赶紧给人家想办法呗。
眼下左宗棠西征所需用的粮饷,主要靠的是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四川几个省送来的“协饷”。其中浙江、福建、广东三个省是老左的“地头儿”,这三个省每月供给左宗棠西征的“协饷”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几笔“协饷”是这样的。浙江每个月提供七万两银子,福建、广东各四万两,再加上“江海关”(也就是上海海关)方面每月提供三万两银子,每个月“湘军后勤部”至少实收白银十八万两,这笔钱可以定下来。但其他几个省份就难说了。
左宗棠这个人性格暴烈异常,几乎和所有人都打不成交道,得罪人得罪得都没数儿了。眼下除了浙江、广东、福建之外,南方各省的总督、巡抚基本上都跟他关系紧张——当然,这也是因为左宗棠要向朝廷表忠心,有意识地疏远那些湘军将领……但不管怎么说,反正左宗棠人缘儿不好,想弄到大把银子,挺不容易。
单说眼下吧,左宗棠大军马上要开拔,可是凑出来的银子远远不够,所以左宗棠希望胡雪岩能帮帮他的忙,先“垫支”二十万两银子。
垫款来了。垫款,这就是商人和官府“勾结”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商人畏官如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官家需要的银子数额极大,又没信誉,弄走商人的钱儿,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偿还。结果是连“垫”带“拖”,在大清国,不知有多少商人就这么被活活“垫”死了。
如果胡雪岩纯粹是个“官”,左宗棠不可能让他“垫”钱,因为一个当官的理论上来说,手里根本没有银子。
如果胡雪岩纯粹是个“商”,从不与官府打交道,那左宗棠根本就不会找他“垫”银子。
哎,活该老胡倒霉!他这人是“半官半商”。
既然是当官的,你得忠君报国吧?既然是商人,你手里当然有钱。
有钱,又要“忠君报国”,结果这二十万两银子全压在了胡雪岩一个人肩膀上。
你垫不垫吧。
这种时候,胡雪岩再想说“不垫”也不行了。
既然躲不过,干脆也别躲了,老胡把作为“商人”的一肚子委屈全都忍住,仰起一张“官脸”,笑嘻嘻地说几句漂亮话儿,表表忠心:国家有事,俺们就应该尽力!大帅您别担心,钱不成问题,我钱庄就有,调个二十万两银子支持西征,问题不大。
老胡这一招儿叫“坦白从宽,争取主动”。自己坦坦白白地表个态,热热闹闹地支持一把,这样真的就会比较主动了。
至少现在人家胡雪岩热烈拥护,“主动”表态,大大方方地提出“垫支”二十万两银子,左宗棠也就不好意思让他垫三十万、四十万或者五十万了……
理论上容易,实际呢……
2.无底洞
话说胡雪岩咬紧牙根,拼了老命,硬是从阜康钱庄凑出二十万两银子,“垫”进西征军的军费里去了。
其实作为一个从事“金融业”的商人,早在勾搭官府的第一天,胡雪岩就作好了给官府“垫款”的准备。现在也不过是把“准备”变成了实际行动。
有了钱,左宗棠率领大军直奔西北而去。胡雪岩留在上海,接着替左宗棠管理后勤,拿他自己“垫”出来的银子给湘军买军火,买粮食。
可军饷这个东西就像个“无底洞”,有多少银子也填不满!
眼下左宗棠带着几万大军在前线打仗,那钱花得像流水一样!眨眼工夫,前线的几十万两银子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左宗棠又给胡雪岩来信,让他想办法再“弄”四十万两银子。
四十万!没错,胡雪岩是阜康钱庄的老板,这家钱庄在南方钱庄界是首屈一指的大买卖。可老胡毕竟开的是钱庄,不是银矿!上回二十万两的窟窿还没堵上呢,再让他从钱庄里抽出四十万两银子“垫给”西征军,胡雪岩是真“垫”不出来了。
没办法,老胡只好给左宗棠写信商量:要不咱跟洋人借点钱吧?跟洋人借钱,这在当时的大清国,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早先朝里主事的恭亲王奕?动过这个脑筋,想跟洋人借一千万两银子的贷款,把这笔银子用来造船——因为当时大清国最大的危机来自海上,巩固海防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其实恭亲王的提议跟左宗棠建设福州船政局的想法是一回事。可恭亲王想事儿没有左宗棠这么周全,不是一点一点地跟朝廷要钱,而是一次就提出借一千万两银子的洋债!结果把慈禧太后给吓着了,这个事儿没批下来。
——从此大清国就没人再提“借洋债”的话头儿了。
现在左宗棠大军西征,要钱要得这么急,胡雪岩囊中羞涩,实在没辙了,又跟左宗棠提起借洋债的事儿来。
12
查看更多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相关内容,请点击: 上下5000年里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