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总理宣布举行一次世界范围的歌剧院设计方案竞赛。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出资在奔尼浪岛上建一座歌剧院。这首先要归功于一名叫做古申斯的乐团指挥。

古申斯常常参加乐团演出,敬业爱业的他总是苦恼于没有一个合适的演出场所与他钟爱的艺术相得益彰。他想,要是能有一个造型优美,功能齐全的大型歌剧院让他和他的乐团来演绎那些艺术珍品,那该多好啊。这个梦想要变成现实谈何容易,古申斯清楚地知道,依自己微薄的个人力量要想实现它,那无异于痴人说梦。这将是多么庞大的一项工程啊。对,只有依靠政府的力量。他想起了自己的好友,当时担任澳大利亚总理的凯希尔,通过他把这个意见反映出去。凯希尔是个热爱艺术的人,听到这个提议,他立刻举双手赞成。于是,悉尼歌剧院才有了诞生的可能。

当设计方案竞赛公布之后,在丹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耶尔恩·乌特松为之动心。他积极投入了构思设计之中。在乌特松居住的丹麦农村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城堡,据说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就是以这座城堡为背景创造出来的。这座城堡幽深奇谲,尤其是它那奇特的构造,散发着诱人的魅力。乌特松常常在这里徘徊,仔细地品味着城堡的建筑艺术。终于,一套绝妙的设计方案便整理出来了。他满怀希望,把它投向了遥远的澳大利亚……

这次竞赛一共收到了来自英、法、德、美和日本32个国家的233位建筑师的设计图纸。美国著名建筑师沙里宁被任命为评委会主席,由评委会共同评选。可是当时沙里宁有事缠身,没能及时赶到。当评委会的初评工作已经结束并选出10个入围方案后,他才匆匆赶来。看过这10个方案,沙里宁表示不很满意。他重新找来被淘汰的223个方案,一一审查。突然,他眼睛一亮,一份构思奇异的设计令他拍案叫绝,他力排众议,极力推荐这个方案,他认为如果它能通过,必将为世界留下一座足以彪炳千古的伟大建筑。这个方案当然就是丹麦建筑师耶尔恩·乌特松的设计啦!他如愿以偿了。

悉尼歌剧院正式破土动工于1959年3月。工程宏伟,耗资巨大。当工程进行到第9年时,总理凯希尔——这个坚定不移的支持者猝然去世了。工程的主体结构此时已经建成,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它的造价已经超过了原估价的5倍之巨。于是,新上台的自由党便以此为借口,表示经费方面无法承受,因此拒付所欠的其余设计费。于此,原本顺利进展的工程出现了搁置局面。可是,面对这样庞大的半成品,面对舆论的指责,何去何从?最终政府组织了一个3人工作小组,使工程得以延续。1973年10月,在历时14个春秋,耗资1亿多澳元之后,悉尼歌剧院终于落成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专程前来助兴。

悉尼歌剧院整体建筑由一个大基座和3组拱顶组成。使用的建筑材料全部是乳白色的大理石。总体占地1.84公顷,高67米,相当于一座20多层高的大楼,煞是雄伟壮观。

用混凝土制成的大基座高出海面19米,使整个歌剧院居高临下,气势逼人。世界上最大最长的一条室外水泥阶梯就建在基座临街的一面,铺着赭红色的花岗岩,宽91米。4块巍峨的贝壳状的拱顶分成两组,分别覆盖着一个音乐厅、一个歌剧院厅和那些附属于它们的前厅和休息厅。这4块“贝壳”是这样排列的:有3块面向着海湾,它们有秩序地依次覆盖着,仿佛偎依在一起的亲密伙伴;另一块则背对着海湾,打破了前3块形成的固定秩序,独具一格地傲立着,这一个变化使整个建筑充满活泼的生趣。总体看来,和谐无比。

这美丽的“贝壳”是歌剧院独有的亮彩,在建筑时,它是难度最大的地方。贝壳的尖顶是由2194块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每块重15.3吨,外表粘贴着105万块乳白色的釉面瓷砖。远远望去,闪着白玉般的光泽。

歌剧院是一个以两个演出大厅为中心的多功能游艺场所。此外还包括休息室、餐厅和酒吧。休息室设在贝壳开敞着的大口处。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法制玻璃板镶在大口上,形成一面晶莹闪烁的玻璃墙。于是,休息室成为人们放眼海天,纵览胜景的最佳去处。悉尼湾的海港风光、悉尼城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

歌剧院的室内装饰选取高级木材料贴饰房顶墙面和地面,华丽考究。歌剧院的音乐厅和剧场再加上其他900多个大小厅室在一起,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它每天开放16个小时,吸引着层出不穷的游人,更吸引着全世界所有的乐队、歌唱家和剧团。人们都以能够在这里有过演出的经历而自豪。

自打歌剧院建成后,美丽的悉尼湾又平添了一道诱人的风光,仿佛一只振翅欲飞的白天鹅,又似一朵冉冉开放的白莲花,更像一艘鼓足了风帆的小船,悉尼歌剧院以它独特的外貌赋予人们以艺术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

更多世界上下五千年全集

相关推荐 RECOMMEND